朱元璋为何不愿承认刘伯温为儒者

智谋文化的早熟和发达 , 是中国一个特有的现象 。在这种文化的催生下 , 中国人特别崇拜智慧人物 。而在智慧人物的系列中 , 有两大偶像 , 一个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 另一个就是元明之际的刘伯温 。历代人们给这两位附会了很多神异的传说 , 传说中 , 他们不仅神机妙算 , 而且还能呼风唤雨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评神化诸葛亮的《三国演义》时说 , 孔明先生被描写得不大像一个正常人了 , “多智而近妖” , 而刘伯温也被后世的许多传说扭曲得厉害 , 即使不“近妖” , 也是“多智而近怪” 。
网络配图
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神异传说之外的刘伯温
刘基 , 字伯温 。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 , 他的家乡青田村(今浙江省文成)县南田武阳 , 按元朝当时的行政区划 , 属于江浙行省的处州路 。
江浙地区向为人文渊薮 , 刘伯温的家乡武阳村虽然是个偏僻的小山村 , 距青田县城有150多里之遥 , 但读书的风气不衰 。刘基的曾祖还曾在宋朝为官 , 传到刘基父亲这一代 , 虽非显第 , 但无疑是一个中国传统农村典型的小门小户的读书家庭 。在这种背景下 , 刘伯温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 。《明史》上说 , 刘伯温“幼颖异” , 特别聪明 , 他的老师即对其父亲说 , 刘伯温不是池中物 , 长大后必然光宗耀祖 。《明史》还记载 , “基博通经史 , 于书无不窥 , 尤精象纬之学” 。所谓象纬之学 , 就是通过观察天象和占卜来预测人事的一套神秘的学问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 , 这种学问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 如果辅之于缜密的思维和明晰的判断 , 其所谓预测往往也有应验的时候 , 这就更给这门学问披上了奇异的面纱 。
《明史》的这两点记载非常重要 , 因为它基本勾画出了刘伯温的两条人生轨迹:一个是深受传统儒家教育 , 作为“儒者”的刘伯温;一个是摇鹅毛扇 , 作为“谋臣”的刘伯温 。两者不可偏废 , 毋宁说前者还更为重要 , 但可惜经过野史和民间的渲染 , 也许还包括刘伯温后人有意无意的“改造” , 作为“谋臣”的刘伯温“压倒”了作为“儒者”的刘伯温 。于是乎 , 本来是一个不无悲剧色彩的传统知识分子 , 在各种离奇怪诞的传说中 , 成为一个滑稽多智的怪物 , 差不多等于是江湖术士之流了 。
作为儒者的刘伯温 , 照例要重走前辈读书人循环往复的那条道路 。至顺四年(1333年) , 23岁的刘伯温参加元王朝的科举考试 , 考中进士 。值得一提的是 , 按照元朝的制度 , 年满25岁的成年男子才能应考 , 据当代学者杨讷考证 , 刘伯温虚报年龄为26岁 , 终于蒙混过关 。不过 , 只要是凭真才实学 , 在旧时 , 这倒是读书人的一段佳话 。
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 , 已中进士的刘伯温正式踏入仕途 , 到江西瑞州路的高安县任县丞 。所谓县丞 , 就是县令的属官 , 官阶还不够“七品芝麻官” , 属于正八品 , 略相当于今日之副县长 。
官阶低倒没有什么 , 按照元朝制度 , 名列第三甲的进士就只能授予正八品 , 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 , 终究是抑制不住的 , 问题的关键在于 , 刘伯温运气差了一点 , 他此刻所置身的 , 完完全全是一个衰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