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中国古代明教的失踪之谜

早在13世纪就已几近绝迹的神秘宗教,竟在中国东南沿海顽强生存 。它是飘洋过海而来,还是横越大漠而来?历史的尘埃湮没了一切,仅剩几座荒寺残垣、几卷残破书页 。直到残存的奇特风俗被世人关注,古代明教的千年兴衰才渐渐露出冰山一角 。
网络配图
苍南奇特风俗解密
【金庸笔下中国古代明教的失踪之谜】在浙江温州苍南县沿海炎亭、括山一带,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一些奇特风俗:穿一身素白衣服给死者做超度;一些老渔民每日早餐必先素食三口白饭,而后才用菜肴 。还有一些老人至今坚持朝拜太阳,晚拜月亮 。
当地人的祖上渊源,几乎都可追溯到闽南或闽东,普遍信奉妈祖 。然而妈祖信仰中,并没有这种风俗 。人们所熟知的其他宗教同样没有这样的习俗渊源 。
当地是否曾流传过一种鲜为人知的已湮灭宗教?
1982年,浙江省第一次文物普查时,人们发现民国《平阳县志》中邑人孔克表的《选真寺记》写道:“选真寺,为苏邻国之教者宅焉 。”地点在“平阳郭南行百十里,有山曰鹏山 。”
苏邻国即古波斯,苏邻国教即摩尼教,宋代以后华化的摩尼教就是明教 。“平阳郭南”当时已划入苍南,应在金乡、炎亭、括山一带,正是有着渊源不明的奇特风俗流传的地方 。
穿素白衣服超度是明教徒白衣白冠的遗俗,而素食三口白饭,正是明教“长斋”习俗的变通:渔民长年在海上搏风斗浪,仅凭素食无法增强体质,不可能不喝酒吃肉,只好以三口白饭代替素食 。
明教绝迹数百年,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中湮没,惟有从尘土残卷中寻找它的踪迹 。
古寺之谜:孤立稻田中的那一抹枯黄
1988年春节,平阳县志主编林顺道去苍南白沙的舅父张正光家拜年,谈及此事,张正光老人自告奋勇去寻找选真寺 。
括山下汤村外一座形如大鸟的小山包在不经意间走进了张正光的视线 。当地人告诉老张,山名“鹏山”!
似乎离找到选真寺不远了 。
然而,当鹏山脚下众多寺庙被一一确认排除后,选真寺依然没有踪迹 。选真寺早已荡然无存?抑或记载有误?
此时,一座孤立在稻田中的黄色外墙平房引动了张正光的脚步 。沿着田间小路走近,房门上赫然大书“选真禅寺” 。寺前废堂基和稻田交界处一块1米多高、长满苔藓的石碑,进一步确认了它的身份,碑上刻的正是“选真寺记”,碑文与县志记载契合 。
选真寺大悖中土寺庙依山而建的特点 。它早已成为佛寺,规模很小,仅三间平房,一名僧人 。寺中摩尼教教风格建筑及古物均已荡然无存,仅剩九根柱子是旧物 。
它是何人所建?建于何时?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坎坷沧桑?
《选真寺记》落款时间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记载了当时当地彭氏族人彭如山扩建选真寺一事 。
网络配图
《选真寺记》反复提及了彭如山为实现先人遗愿的话语:“寺,吾祖创也”,“吾幸不堕先人遗绪” 。
1997年1月,林顺道在距选真寺4公里外的彭家堡村发现了1919年重修的《彭氏宗谱》,该谱全文收录了《选真寺记》,还记载了彭如山的家世渊源 。
彭氏先祖彭信,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从今福建霞浦迁到苍南金乡鹏山,彭氏八世祖彭仲刚(1143年-1194年)为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曾任国子监丞等职 。彭氏家族由此兴盛,此后出仕为官者不乏其人 。
选真寺初建时“故制朴陋”,这是彭如山要扩建的直接动因 。选真寺是彭家未发达之前所建,而彭如山也不知道该寺是哪代先祖所建,可见建造者不是其熟知姓名的近祖 。
家族未发迹之前、彭如山近祖生活年代之前、北宋宣和禁教之前,从这三个因素可以推断,选真寺的建造年代最晚也在北宋宣和之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