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中国古代明教的失踪之谜( 二 )


渊源之谜:温州明教从何而来?
一个地方大规模的新宗教突然兴起,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有组织地传教,二是移民带入 。
地方文献及相关史料均未有明教传教士在温州活动的记载,于是移民便成了温州明教兴起的唯一原因 。
明教从波斯不远万里来到温州,只有两条路径:一是沿丝绸之路西来中土再向南传入温州,二是沿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上岸,经福建北上温州 。
温州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潮有三次:唐末五代闽东移民潮,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温州洪水后官府动员大量闽人入浙,明末清初闽南移民入浙 。
彭氏先祖是唐末五代的闽东移民,其祖居地福建霞浦一带,是当时摩尼教的流行地 。与彭氏同时代迁来的苍南林、温、蔡、陈、徐等族,在其族谱中也都能找到先人信仰明教的记载 。
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唐武宗“会昌灭佛”中,连带禁了摩尼教,有一位明教僧侣呼禄法师避难来到了福建继续传教 。
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已经繁盛,有很多波斯人、阿拉伯人来到泉州,闽浙一带明教的持续兴盛,与这些人也有密切关系 。
选真寺所在地彭家山,位于今天金乡镇的西侧,而古代金乡是闽浙交通要道横阳古道上的重镇,又近海,历来有“两浙咽喉,八闽唇齿”之称 。因此,不管明教从海路还是陆路过来,都有可能把这一带当作桥头堡,再向北发展 。
鼎盛之谜:明教家族信仰透视
彭氏这样家族代代传承的明教信仰,正是当年温州明教信仰兴盛的缩影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在平阳、苍南等地还有少数农民信奉明教 。
史料记载,温州明教鼎盛约在北宋时,有系统的教理和规范的崇拜仪式,当时温州12万户人家中,正规明教寺院以外的“斋堂”就达40余处 。所谓“斋堂”,是设在居民家中的信徒聚会点 。
网络配图
而已确认的正规明教寺院,相去选真寺仅十里开外就有一处,至于湮没无从考证的那就更多了 。
元人陈高的《竹西楼记》中载录:“温之平阳,有地曰炎亭 。……潜光院者,明教浮图之宇也 。”而潜光院早在民国初年修《平阳县志》时就已经荡然无存 。炎亭镇洪家村91岁老人洪文广称他也没看过这个寺,但省里县里都有人来找过 。专家们已一致认定,洪家村岙底自然村大岗山麓一处竹林幽深的所在,就是潜光院故址,前为民房,后有清代古墓 。
《竹西楼记》详细记载了当时潜光院周边明教传播的情形 。当年,院里住着一位明教上层僧侣石心上人,终日与当地士大夫“仰观天空之旷宇,俯瞰林壑之幽深”,很是风雅 。而当地士大夫也对石心上人称赞有加,并对明教信仰表达了肯定和仰慕 。当时对明教“瓯闽人多奉之”,并且明教徒持戒律非常严格:绝对严格的素食、每天吃一餐、白天拜太阳晚上拜月亮、每晚准时参拜摩尼光佛 。
在选真寺和潜光院遗址被确认之前,被学界确认的摩尼教寺院遗址只有福建晋江华表山草庵 。
葵花之谜:明教太阳崇拜图腾猜想
一座寺院改头换面,一座荡然无存,明教寺院的建造样式始终不得而知 。
此时,第三所遗址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它位于平阳之北的瑞安曹村镇许岙村,寺名就叫“明教寺”,距瑞安市区24公里 。
虽然仅凭“明教寺”三字,并不足以证明它就是明教寺院 。但许岙明教寺的山门是没有斗拱的西式结构,门台上“明教寺”三字上方有太阳及其光线图案,正符合明教崇尚光明的含义,是浙南仅存的尚具明教特征的宗教建筑 。
县志记载,明教寺建于904年,唐代末年“曹霭兄弟从福建长溪迁曹村定居,并在双龙溪畔筑明教寺以弘法扬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