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制霸,占领主导地位几乎是每个诸侯王梦寐以求的,但是纷争时代强者为尊,没有实力谈什么称雄争霸?当然不自量力者亦有之,如宋襄公 。泓水之战楚军势力强盛,即便没有宋襄公的“仁义”,楚军想要获胜也并不难 。面对晋国就不一样,势均力敌,弄不好就会两败俱伤 。但是楚军的结果却是惨败?这是为什么呢?
战争并不是两军对垒那么简单,跟各个方面的因素都息息相关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城濮进行了一场关键性决战 。在晋文公的带领下国力复兴的晋国,出奇制胜赢了势如破竹的楚国,奠定了晋国百年霸权地位 。
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这场强者之争的胜负呢?
首先从内部情况来看 。
晋文公的御下能力要比楚成王出色 。晋文公擅长收拢人心,继位后一系列的政策都是维稳民心,很快就站住了政权 。随后对于处于对外关系,都非常谨慎,人才济济,出谋划策,上下一心,政治基础非常牢固 。
反观楚国,君臣意见不一,楚成王心知晋国强大,不愿直面争锋,但是楚军统帅却非战不可,甚至不听君王劝诫 。这里之所以不说是君王号令,主要在于楚成王退兵的意愿其实并不果决 。犹犹豫豫,国君对一场战役的态度竟然是抱着侥幸心理,这也是导致楚军惨败的一大原因 。
其次从外交手段上看 。
晋文公很显然是长袖善舞型的 。晋楚之间必有一争,但是晋却把自己的位子摆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晋军是打着救宋国的旗号伐楚的 。按今天的说法就是,站在了舆论有利的一面 。
本来楚国就被中原列国视作蛮夷,中原人民难免排外,如今还被人打到家门口,是可忍孰不可忍 。晋国出征就是扛起捍卫中原列国颜面的大旗,有着如此光明正大的借口,晋国自然就趁机开始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也为晋文公后来称霸奠定了基础 。
晋文公老谋深算,深知楚军强大,跟楚军并不直面相碰,而是利用楚国与齐、秦之间的矛盾,拉拢盟友,保存自己的实力 。同时又接着实现“退避三舍”承诺的借口,一直示弱,一面诱敌深入,一面使自己处在占理的一方,从而获得政治上的主动 。
而楚国这个时候孤军深入、后援难济,还陷入联盟瓦解的状态,即便如此了,统帅都没有清醒过来,刚愎自用,以为晋军畏惧,一味追击 。
最后,从城濮之战的战略方针上看 。
终于前期该铺垫好的都铺垫好了,晋军也不再退让了,两军在城濮交锋,大战一触即发 。
这个时候就看出晋军先前铺垫的作用了 。“退避三舍”让楚军轻敌,而且长途追击,楚军已经有些疲倦了,那么这个时候彼竭我盈,晋军占得先机 。
城濮决战时,晋军依然选择避其锋芒的策略,先攻楚军右师,而后以佯装溃败诱敌深入,反击楚军左师,最后两翼尽师,楚军不得不匆忙收兵 。
城濮之战,可以看出晋军战略严谨,战前指挥有方,前线配合有度,从一开始就如一支利箭,指哪儿打哪儿 。而楚军明明察觉到晋军退却是以逸待劳,却仍然轻敌中计,决战之时,左右回援不及,指挥失当,被敌军各个击破,最终落得全面溃败的结局 。在这场战役中,有两个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是晋文公,一个是楚成王 。
尽管城濮之战有诸多以上的因素,但是这场战役中人的影响力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为晋军一方的领袖,晋文公对待战争的态度是严谨的 。多年的流亡生活让晋文公为人处世十分灵活,并不讲究虚无的面子,该退就退,该示弱就示弱 。同时非常懂得知人善任,身边聚集了一批忠臣良将,上下一心,协同作战,对这场战争的胜利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
- 玫瑰之战剧情介绍叶勤勤和宋嘉辰 叶勤勤和宋嘉辰什么关系
- 李莲英之死并无谜团北京台被指解读过度
- 游牧铁骑的终极噩梦:唐河之战宋军大败八万辽军
- 无双大蛇Z通关存档 无双大蛇Z大阪城之战怎么过
- 核子华曦涉垄断吗?业内解读:半年营业额达4.5亿
- 夷陵之战中陆逊为何不去救孙恒?详解其原因
- 夷陵之战中陆逊用了哪些计谋,结局如何?
- 夷陵之战中刘备为什么会输给陆逊?陆逊赢在哪些方面?
- 西楚霸王的悲哀:解读乌江自刎前后
- 赤壁之战孙权为何向曹操投降赤壁之战的幕后黑手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