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和多尔衮相比 两人谁才是皇权的真正威胁

对多尔衮和鳌拜,谁才是皇权的真正威胁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
顺治朝初期的“亲政摄政”、康熙朝初期的“大臣辅政”、乾隆朝初期的“总理事务王大臣”、咸丰皇帝寄予厚望的“赞襄政务八大臣”和同治朝、光绪朝的“太后训政”等等,清朝的皇位更迭过程中,“托孤”行为以极高的频率,贯穿其中 。
除了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对大清皇权的直接掌握,并不存在对皇权的“威胁”一说外,顺治朝初期的“亲王摄政”和康熙朝初期的“大臣辅政”,对皇权都形成了几乎可以颠覆政权、改朝换代的实际威胁和挑战 。从实际效果来看,顺治、康熙朝皇权的实际威胁又集中在爱新觉罗·多尔衮和瓜尔佳·鳌拜这两位权臣身上 。

鳌拜和多尔衮相比 两人谁才是皇权的真正威胁

文章插图
爱新觉罗·多尔衮,后金政权创立者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朝开国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驾崩以后,多尔衮在理性分析了大清政权当时的政局环境和对明局势后,大度让贤,拥立了皇太极第九子爱新觉罗·福临,是为顺治皇帝 。
顺治皇帝时年6岁,君主年幼,多尔衮便和努尔哈赤之侄——爱新觉罗·济尔哈朗共同担任摄政王,辅助处理国政 。
顺治元年四月,顺治帝在笃恭殿拜多尔衮为大将军,亲赐大将军敕印,令他统大军南下,入关与李自成和南明王朝开始了争夺天下的宏伟事业 。手握大清军队的多尔衮,迅速成为大清王朝实际上最高统治者,把持朝政、权倾朝野,权势凌驾于顺治皇帝之上,并获封“皇父摄政王”,形成了对顺治皇权的实质性威胁和挑战 。
瓜尔佳·鳌拜,出身满洲八旗之首的满洲镶黄旗,清朝三代元勋、权臣,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手下最为信任的武将,被誉为“满洲第一勇士”,战功赫赫,为大清王朝的建立和发展壮大、为清朝入关并成为统一中原地区的大一统王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
顺治十八年,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身染天花,驾崩于养心殿,临终任命赫舍里·索尼、叶赫纳喇·苏克萨哈、钮祜禄·遏必隆、瓜尔佳·鳌拜为“辅政四大臣”,辅助年仅8岁的顺治帝皇三子——康熙皇帝处理朝政 。
鳌拜和多尔衮相比 两人谁才是皇权的真正威胁

文章插图
成为辅政大臣以后,鳌拜迅速操握权柄、结党营私 。康熙六年,首辅索尼病逝、次辅苏克萨哈被处死、遏必隆又依附于鳌拜,鳌拜成为实际上的朝政大权掌握者,正式走上了专权之路 。
就上述两位权臣的权势形成历程来看,爱新觉罗·多尔衮之于“亲王摄政”;瓜尔佳·鳌拜之于“大臣辅政”,都对大清皇权形成过实际上的挑战和威胁 。多尔衮和鳌拜两人虽然从未明确表现过谋篡皇位的实际想法和行为,但两人对朝政大权的实际掌握、“为人臣子”却有着种种僭越逾制的行为,这在顺治、康熙两位帝王看来,俨然是“肉中钉、眼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
也就是说,“亲王摄政”和“大臣辅政”这两种“托孤”方式,就皇权角度来看,都未达到预设目的,都对皇权形成了不同程度上的绝对性威胁 。
那么,如果就上述两种“托孤”方式,相比较而言,哪种方式才是对皇权有利的所在?
换句话说,爱新觉罗·多尔衮这个亲王,和瓜尔佳·鳌拜这个大臣,进行比照,谁才是大清皇权的真正威胁呢?
本文就从历史文献的相关记载出发,对多尔衮和鳌拜这两位清初权臣予以详细解析,对上述问题作出明确解答 。
爱新觉罗·多尔衮之“亲王摄政”
清崇德八年,大清王朝的开国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猝然驾崩于盛京后宫,其身后的皇位成为清朝皇室诸王贝勒、满洲贵族乃至满洲文武的头等大事 。
经过数次“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商议,乃至两白旗和两黄旗一度快要兵戎相见、手足相残的关键时刻,多尔衮提出拥立皇太极皇九子爱新觉罗·福临继承大清皇位,得到了满洲王公勋贵的一致认可 。
对于此事,清朝当时的附属国——朝鲜的使臣所著《沈阳状启》中,有过明确的记载:
九王应之曰:“汝等之言是矣 。虎口王既让退出,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子,而年岁幼稚,八固山军兵,吾与右真王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後,当为归政,誓天而罢”云 。
这里的“九王”即为“九贝勒”——多尔衮;“帝之第三子”,即为皇太极除庶妃所生皇子之外,事实上的皇三子——爱新觉罗·福临;而“右真王”指的则是郑亲王济尔哈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