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谁写的名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是什么 读书百遍是谁的名言

在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教育的圈里 , 老师要求孩子能够熟读成诵 , 一部经典读上百遍 。我们也常听到《论语》一百 , 《大学》一百等类似的经典诵读活动 。
也许你内心会有疑问 , 经典为什么要读百遍?
对于成人读经典来说 , 难道也一定要恪守这样的方法吗?
有人说 , 我读10遍难道不行吗?当然没人管你 。也有人说了 , 我读1000遍不更好吗?当然会更好 。
既然读10遍也可以 , 读1000遍也可以 , 为什么不少人却选择了读100遍 , 他们的这个方法正确吗?
究竟是谁总结出了这条规律 , 让不少读经典的人都如此信奉呢?
带着这些疑问 , 我们来一探究竟 。
首先要强调的是 , 本文所指经典主要指儒家的四书五经或十三经 。下文中所谈读书也多指这类书 , 并非杂书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谁写的名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是什么 读书百遍是谁的名言

文章插图
十三经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 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
十三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

“书读百遍 , 其义自见”来源于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 。原文是这样说的:“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 , 其义自见’ 。”

意思是 , 有人想向董遇拜师求学 , 董遇不肯教别人 , 而是对别人说:读书必须先读百遍 , 书读了百遍后 , 书中的意思和道理自然能够明白 。

荀子说诵数以贯之 。见得古人诵书 , 亦记遍数 。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 , 真道学第一义 。遍数已足 , 而未成诵 , 必欲成诵;遍数未足 , 虽已成诵 , 必满遍数 。但百遍时 , 自是强五十遍 。二百遍时 , 自是强一百遍 。——《朱子读书法》

大抵后生为学 , 须是严立课程 , 不可一日放慢 。每日须读一般经书 , 一般子书 , 不须多 , 只要令精熟 。须静室危坐 , 读二三百遍 , 须令成诵 , 不可一日放过也 。——《少仪外传》

日止读一书 , 自幼至长皆然 。此朱子苦口教人之语 。随日力、性资 , 自一二百字 , 渐增至六七百字 。日永年长 , 可近千字而已 。每大段内 , 必分作细段 , 每细段 , 必看读百遍 , 倍读百遍 , 又通倍读二三十遍 。后凡读经书仿此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其读生书 , 每首教以二三十遍 , 或一二十遍 , 敏捷者即一二遍亦可 , 教后必须令其面证一二遍 , 令无一字差错乃已 。证后令其就座 , 每首生书必责其读至百遍 , 聪颖者五十遍亦可 。
——《教子良规》

唐彪曰:古人读书 , 必细记遍数;虽已成诵 , 必须满遍数方己 。故朱子云:读一百遍时 , 自然胜五十遍时;读五十遍时 , 自然胜三十遍时也 。——《家塾教学法》

熟读:子弟读生书 , 须于清晨令其连读 , 自百遍至二百遍 , 熟如流水 , 乃及别事 。盖今日之根本既深 , 嗣后永不遗忘 , 及理书时不烦多读 , 即通本一气滚下 , 何等省力 。每见乡塾中不乘其朝气熟读生书 , 日午纠督 , 一句一格 , 先生挞之 , 而加怒子弟 , 愈久而气昏 , 究竟此书甫读 , 彼书又忘 , 及后竭力温理 , 徒苦难熟 。——清·石成金《课儿八法》

讲义:如今早读某书已熟矣 , 午刻认字完 , 下午写字完、理书完 , 仍令将生书及十日内书再读百遍 , 随把所读之书与之讲解 。盖字义先已了然 , 此时贯讲 , 自然明白 。随读随讲 , 较之多读不熟而又不解究者当何如 。——清·石成金《课儿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