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谁写的名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是什么 读书百遍是谁的名言( 三 )


为玩味觉悟《朱子读书法》:今人所以记不得 , 说不去 , 心下若存若亡 , 皆是不精不熟 , 所以不如古人 。学者观书 , 读得正文 , 记得注解 , 成诵精熟 。注中训释文意 , 事物名件 , 发明相穿纽处 , 一一认得 , 如自己做出底一般 , 方能玩味反覆 , 向上有通透处 。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 。
康熙皇帝自言:读书必以一百二十遍为率 , 盖不如此 , 则义理不能淹通 。
笔者按:无论解读经典也好 , 还是现代学习 , 或许你总会发现某些人很厉害 , 他们讲课基本不用备课 , 旁征博引 , 如数家珍 , 滔滔不绝 , 能将多本书 , 不同知识点融汇贯通 , 全方位解读一个问题 , 有深度 , 有广度 。
大部分人都做不到 , 为什么?差距往往就在于对书本内容、学问的精熟程度上 , 思考贯通上 。熟练了 , 便能不假思索从大脑中调用;熟练了便容易贯通 , 进行聚合 , 为我所用 。
理解经典并非当下把注解看一遍就弄明白了 , 往往在不同年龄段 , 不同场景 , 会有另一种解读 。如果不能熟读或成诵 , 或许就不易随时体悟解读 。就好比没有诗词学习和记诵的底子 , 再美的景色 , 身临其境了 , 也无法吟诵出贴切应景的诗句来 。
熟读背诵可以更好的随时随地玩味思考 , 体悟证道 。
为力行做到朱子曰:入道之门 。是将自身入那道理中去 。渐渐相亲 。与己为一 。而今人道在这里 。自家在外 。元不相干 。学者读书. 须要将圣贤言语. 体之于身 。如克己复礼 。如出门如见大宾等事 。须就自家身上体覆. 我实能克己复礼. 主敬行恕否 。件件如此. 方有益 。其切己体察之说如此 。
读书不须多 。读得一字. 行取一字 。伊川先生亦尝曰. 读得一尺. 不如行得一寸 。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 , 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 , 自然有得 。虽孔孟复生 , 不过以此教人 。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 , 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程子曰:“凡看语孟 , 且须熟读玩味 。须将圣人言语切己 , 不可只作一场话说 。人只看得二书切己 , 终身距也 。”
笔者按:有了经典在胸中 , 就好比有圣贤在身边随时谆谆教导 。每行一事 , 脑中或闪现圣贤教诲 。如:“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便是教自己学会换位思考 , 不要只顾自己 。
又如:“行有不得 , 反求诸己” , 便是教自己不要总是抱怨环境 , 抱怨别人 , 要从自身找原因 。
熟记熟背这些经典 , 就能于做事中 , 随时想起 , 更好的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
以上三条大概就是古人为什么要求孩童在读经典时一定要熟读成诵的主要原因 。当然还有其他好处 , 比如可以使人内心静定 , 耐得住乏味 , 读经典即是修心的过程 。
针对经典诵读百遍的方法 , 于当下 , 我们还需灵活运用 。
一 , 遍数不是目的 , 是方法和过程 , 如果上述三条能做到 , 不用诵读百遍 , 亦无不可 。如果上述三条做不到 , 千遍也无妨 。

二 , 成人读经不同于儿童 , 对于大部分的成人来说 , 记忆力较之童年差 , 理解力较强 , 生活和社会经验较丰富 , 也未必要拘泥于读够多少遍数 。相反能够正确的把握理解经典 , 经常读诵 , 并且在日用力行中做到 , 读诵经典的真正目的也就达到了 。
三 , 诵读百遍的精读法则 , 未必用于读所有的书 , 有些书可以快读、泛读 , 有些是可以择取其要浏览而读 , 象现代一些致用类书籍 , 小说等或许就没必要按照这个方法来读 。

四 , 现代科技发展 , 很多知识或信息一方面可以随时检索查询 , 另一方面迭代更新很快 。一些内容对于非专业人士或许也没必要背诵装在大脑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