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曹丕到底因为什么要杀曹植

曹丕杀曹植
南北朝山水诗第一人谢灵运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 。然而纵然是诗才无双的曹植,在权力相争的时候,也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
曹丕与曹植
在老大曹昂死后,开始了长达将近十年的世子之争 。在曹操临死之际方才结束 。期间记载在史书中的,也就几件 。而且都是以曹丕获胜而告终 。最后一次交锋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值关羽进攻曹仁所部,曹操命曹植前去救曹仁 。曹植因酒误事,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而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就去世了 。
大家注意到没有,曹植的谋臣是杨修,杨修厉害之处是小聪明 。曹丕的谋臣是司马懿,厉害之处在于隐忍 。那么在这场权力的斗争中,至少大部分时间,可以推测曹植都是处于优势地位,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起对曹丕的攻击,而曹丕只能小心翼翼防御,以防被抓到把柄 。
然而最后坐在龙椅上的是曹丕 。本来就招到曹丕的妒恨 。再加上曹植非常的有才华,后人评价曹植,李白,苏轼拥有的是“仙才” 。必然拥有很多崇拜者 。在那个时代,曹植的崇拜者们都是士族,大部分都是地主阶级 。在曹植身边很容易团结一股巨大的力量 。这样,会威胁到曹丕的皇位 。
对于威胁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铲除,但是碍于母后卞氏和舆论的压力,不能直接杀死 。只好让他不停的换封地 。不能让他积蓄属于他自己的力量 。
文章憎命达,历史就是如此神奇,或许对曹植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幸运的事,但是对整个中国的文化而言,却是一大幸事 。在经过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名垂千古 。
曹丕伐吴的计划成功了吗
曹操去世后,三国基本是已经确立了三分天下的局势,但是有谁不想一统天下呢?三国君主私下里也是明争暗斗,看准一个时机就把对方给端了 。
曹丕剧照
当时吴国孙权对战蜀国刘备,形势不佳,只好假意归顺魏国以拉来吴国的支援 。当吴国战赢了蜀国之后,曹丕又整出个“人质”的想法来测试此时吴国的忠心 。刚打了胜仗的孙权一番客套话化成一句话“人我就是不给”把魏国给打发回去了 。就此两国撕破脸皮,曹丕一时怒火冲脑,直接下令攻打吴国 。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曹丕的军事才能也不咋地,在大家一心都想统一全国的时候,吴蜀两国之争这个大好的机会摆在你面前,你竟然按兵不动?想想当时曹丕能积极把握机会,在两国相斗的时候暗中插一脚,三国的形势也应会来个天翻地覆的变化 。
曹丕也是个有决心的人说伐吴就一定伐到底 。历史上的三次伐吴大战的失利也是一次又一次的在显示曹丕军事才能上的一般 。
第一路,曹休做主帅,初期取得胜利,但是后期败于吴军强大的水军实力 。
第二路,曹仁作为主帅,由于战略性失误,同样败给吴军 。
第三路,曹真为主帅,征战途中爆发瘟疫,损失大量魏军,只好撤退 。
曹丕一时意气伐吴出口气的计划也因此破产 。所以说,攻打一个国家千万不能因为一时冲动,凡事还是要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 。
曹操和曹丕有哪些相似之处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曹操死后,曹丕在司马懿的辅佐下,登基为大魏皇帝,并追任曹操为魏武帝 。曹丕即位后励精图治,提出妇人不得干政,政治才能的确让人拜服,军事才能的确是不及他的父亲曹操,但两人在文学上的造诣都还蛮高的,这点上这两父子保持着高度一的致 。
曹操和曹丕剧照
曹丕即位后就将曹操的姬妾收归己有,这大概与曹操的行事风格脱不了关系 。曹操生前做事就不择手段,将自己的三个女儿献于汉献帝为妃,并杀掉皇后太子,逼迫汉献帝立曹节为后,如此,他就成为了天子的岳丈 。曹丕可以说得到了曹操的真传,行事狠辣,不择手段,曾就害死过曹彰,后又想杀曹植,若非他母亲竭力相阻,只怕曹植也难逃厄运,《七步诗》就是最好的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