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曹丕到底因为什么要杀曹植( 二 )


曹操和曹丕的一致性,还表现在看女人的眼光上 。而这个最有代表性的女人就是曹丕的妻子甄氏 。曹丕第一次见甄氏的时候,是在袁绍家中,初见女子面容姣好,便以此动心,要娶她为妻 。而在曹操曾在官渡之战后,早已听闻了甄氏貌美,惦念已久,并派重兵包围袁绍府邸 。却不想世子曹丕硬闯府邸,抢先得到了这个美人,曹操虽心中酸楚,却又无可奈何,只得认了这个儿媳妇 。
可以说曹丕是曹操权术下的产物,他们父子有着同样的才情,也有着同样的不择手段,却因一女子心存芥蒂 。而这女子最终也被曹丕赐死,可怜红颜总被时事欺,一代枭雄一代帝王都曾为她动心,却也只是落得个如此下场 。
文虚假曹丕字什么
曹丕字子桓,是曹操的长子,为卞皇后所生 。曹丕兄弟姐妹众多,历史上有记载兄弟二十四个姐妹七个 。其中,有所建树的当属曹植、曹冲和曹彰 。
曹丕画像
古代取名取字需遵循礼制、恪守法度,取名和字的规矩比现今社会要复杂的多的多 。如,三国时代的孙策、孙权兄弟,孙策为长子,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字仲谋 。这遵循的就是古代伯仲叔季的长幼次序 。那么曹操也是称霸一方的儿子,曹丕又是长子,为什么没有遵从这个最基本的规则呢?
其实,取字遵从长幼次序主要是当时社会的上流士族才有资格这样做 。曹操虽然争霸一方,但是曹家品阶低下,并不是士族出身 。曹操也是“英雄不论出身”的忠实拥趸者,也没有承认自己是士族出身,所以在他儿子们的取字上并没有按照次序排列下去 。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操早有称雄的野心,功名利禄早已不能满足他的野心,特别是看着汉朝逐渐衰落下去,身边烽烟四起,群雄逐鹿,他的思想意识里也在建立一个庞大的王朝 。给自己器重的儿子取字,效仿的是文公、桓公,让自己的家族建立起一统天下的王朝 。
不管是出自哪种原因,曹操在儿子们取字上还是费了一番心思的,对于自己宠爱的长子曹丕,在取字上也是青睐有加 。无奈造化弄人,他一手建立的大魏天下,曹丕也无福消受 。
曹丕燕歌行有什么意义
《燕歌行》是和乐曲相关的题材,具有地方特色,里面字词没有上古的辞令,所以可能是当时全新的一个曲调 。古燕国,地处北部少数民族边境,自古战乱频繁,常年都有重兵驻守,摇役繁重 。
曹丕像
曹操在此进行了乌伐之战 。早在秦朝流传的民歌和汉代赋词里都有体现这个地区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情况 。燕歌行的思想上是这个传统的继承 。
曹丕是三曹之一,虽然是统治者,但是他的文字里没有父亲的慷慨激扬雄心气概,也没有弟弟上进报效国家的思想 。他的文章善于捕捉女性的凄苦哀怨之情,被后人说为曹丕具有公子哥气质 。但是作为阶级贵族,亲历战乱时期老百姓的现实生活,能体察平民的女性幽怨哀苦,仍然显示出了他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 。
魏文帝描写的是时节变换,丈夫服役未归,空守闺房,怨哭倾诉 。这种题材古时均有,思想也不是复杂,但是字句言词透露出对时代的控诉和抗议 。在艺术上他细腻的描写了女人的心里情境,把景,情,事,人,以及女主心里活动,巧妙的融合,直接袭用前人文辞却又变为具有他个人风格的独特艺术 。语涉双关,意味流转回长的言词手法也是很出彩 。这是《燕歌行》的特点之一 。
曹魏之前的文学里,《诗经》四言体,偶尔有七言句子出现 。《楚辞》里偶有七言却没有诗歌韵味 。汉代有部分七言句,促进了七言诗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这些却仍然不能使七言诗完整出现 。两汉时期逐渐出现了七言诗歌 。但是数量屈指可数,而且有的辞藻堆砌,完全没有可读性,有的仍然拖泥带水,没有突破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