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杀的这位大将究竟该不该杀?

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 。结果卫青和霍去病这对“双子星座”没有讼汉武帝失望,双双告捷,特别是年轻的霍去病表现更为突出 。
霍去病发挥行军神速的优良传统,带领五万大军,从代郡出发,日行千里夜走八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和左贤王接上了火 。
左贤王正在加固城墙,哪里料到霍去病这么快就找上门来了,于是慌忙组织抵抗 。他和来势汹汹的霍去病不是一个等级的对手,两军一交锋,胜负立分,左贤王兵败如山倒 。
“追尾”是霍去病的拿手好戏 。他一路狂追,斩杀匈奴士兵无数,俘虏了三位匈奴亲王,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将军、相国等官员达百余人之多,可谓收获颇丰 。
这一追,霍去病直追到狼居胥山和姑衍山才结束 。霍去病在这里举行了祭祀活动 。这有点类似于我们现代人征服北极或是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后立一个旗杆,代表自己来过这里,同时也是向全世界宣告自己的成功和骄傲 。
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和姑衍山立下了大汉的大旗,然后才雄赳赳气昂昂地班师回朝 。他带回的战利品是空前的,斩杀和擒获的匈奴士兵超过了七万 。左贤王的主力在霍去病这次追击战中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
东、西两路大军双双告捷,可以说汉武帝发动的对匈作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从此,强大的匈奴四分五裂,变成了“漠北无王廷”的局面 。汉朝的边境终于迎来了一片祥和、安静 。
两军班师回朝后,汉武帝论功行赏 。鉴于卫青已是大将军,为了嘉奖他和霍去病,汉武帝另设了一个最高武官的职务——大司马,由他们二人共同担当 。总之一句话,两人从此平起平坐,平分秋色 。
霍去病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以火箭般的速度直追已经“领跑”了十余年的领头羊卫青,概括起来,是因为他拥有十二个字的大优势:有勇有谋有识,立言立行立功 。
第一,来看霍去病的勇 。霍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且具有极强的冒险精神,敢于啃硬骨头,善于打硬仗 。十八岁时他第一次随卫青出征,只带了八百敢死队,便在匈奴腹地横冲直撞,毫无顾虑,最终歼灭了匈奴三千士兵,擒获了匈奴单于叔父和相国等人,一战扬名 。随后每次征战,他几乎都是选择这样“士兵突击”的方式袭击匈奴部队,并且每次都没有空手而归,战果辉煌 。
【霍去病杀的这位大将究竟该不该杀?】第二,来看霍去病的谋 。在处理浑邪王投降的事情中,霍去病粗中有细,小心谨慎,先是让大部队在汉境内严阵以待,自己则带一支超级精锐部队渡过黄河,名义上是迎接,实际上是提防浑邪王使诈 。结果面对匈奴士兵突然自乱阵脚的溃逃,霍去病异常冷静,从容不迫,亲自率军擒住了贼王浑邪王 。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后,他马上当机立断,追捕溃逃的匈奴士兵,最终成功“降伏”匈奴士兵,没有出现“放虎归山”的严重后果 。
第三,来看霍去病的识 。他对匈奴人的性格和习性掌握和研究得很深 。匈奴最擅长的是游击战,而他偏偏也玩起了游击战,并且作战时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随机应变的,通常是在匈奴腹地长驱直入,然后找到目标就打,打赢了就跑,决不恋战,决不让匈奴识破自己的战术和具体人马 。
第四,来看霍去病的言 。霍去病有两句绝世名言,除了流传千古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外,还有一句“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
在他发迹前,汉武帝想教他《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结果,霍去病出人意料地拒绝了汉武帝的美意,说了这句名言,意思是说战争只需临场作战的方略就够了,没有必要学习古代兵法 。霍去病这种大大咧咧、豪爽奔放的性格和言行很符合汉武帝的胃口,对他宠信有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