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桥来百病无,竹枝词 清 姜长卿 诗

竹枝词 清 姜长卿 诗

走过桥来百病无,竹枝词 清 姜长卿 诗

文章插图
其一放烧火
十五城中放烧火,红云落处踏村歌 。
歌声直绕树梢去,惊醒濠河三尺波 。
南通民间元宵有“放烧火”的风俗,入夜“放烧火”,用芦苇或茅草,扎成碗口粗细的草把,沿田边挥舞,并疾走高呼利市话以祈祷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发端于火和火神崇拜的“放烧火”、“火把节”,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在孩提时代共有的信仰,只不过名称不同、形式有异而已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种古老的习俗,在有的民族有的地区变异了,消亡了,作为汉民族集居、地处沿海发达地区的南通,能够奇迹般地在汉民族地区保留“火把节”孑遗,其蕴藏的文化内涵已不一般 。
其二走三桥
袅袅檀香冲九霄,谁家姊妹过三桥 。
莲花开后遂人愿,无病无灾复一朝 。
“走三桥”又称“走百病”,参与者多为女性,寓意驱病除灾 。走在最前面的举香开道,其他女性提花灯紧随其后,依次过桥,又称作“度厄” 。元宵夜,女性们各打一盏灯笼,牵手在街道、小桥上走过,为自己、亲人和朋友做祈福,相信这是上元夜一幅美丽的风景 。
其三放孔明灯
些许心愿托此灯,好风宜送最高层 。
水天相映争夸好,福寿今年又双乘 。
孔明灯又叫心愿灯,放孔明灯有祈祷丰收,祝福年年之意 。元宵夜,南通市民在近300米宽的北濠桥水域燃放起数百盏孔明灯 。夜空中明月高悬,星与灯相辉映,水与天相映衬,成为南通城又一道浪漫的风景 。
其四城隍庙赏灯
红裙簇簇向城隍,此处灯光胜月光 。
待到夜静人散去,堂前摇曳一枝香 。
到城隍庙看灯――挤啊!这是上世纪初南通城很流行的一句歇后语 。城隍庙并不大,花灯也不多,但这是通城唯一赏灯之处,元宵夜举家来赏灯,图得是一份热闹 。而年轻的朋友们大概向往的是“月上柳梢人,人约黄昏后”的风雅吧 。
明朝的元宵节灯会是怎样的
走过桥来百病无,竹枝词 清 姜长卿 诗

文章插图
由《金瓶梅》及相关史料看明代元宵节妇女服饰民俗
妇女的穿戴打扮,往往在节曰里表现得最为突出,甚至具有明显的超乎节序的特色,形成节曰民俗一大景观 。明代市情小说《金瓶梅》i堪称最好注脚,例如第二十四回,"话说一曰,天上元宵,人间灯夕 。正月十**家欢乐饮酒 。西门庆与吴月娘居上座,其余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孙雪娥、西门大姐,都在两边列坐,都穿着锦绣衣裳,白绫袄儿,蓝裙子 。惟月娘穿着大红遍地通袖袍儿,貂鼠皮袄,下着百花裙,头上珠翠堆盈,凤钗半卸" 。元宵节期间,除月娘外的妇女并没有穿红着绿,而是都穿白绫袄 。但按照一般习惯,人们夏天多穿浅色衣服,冬天多着深色衣服,在数九寒天穿白似乎有悖常理,而这却正是明代元宵节妇女服饰的殊俗 。这种元宵节期间妇女喜穿白绫的习俗,在《金瓶梅》中有多处与此相关的描述,可与明代史料互为补充、印证 。
元宵节妇女穿白的习俗,最早见于宋代 。《武林旧事》记载:"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蝉貂袖、项帕,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 。" ii这是宋代妇女元宵之夜外出观灯时的普遍装束,不仅"衣多尚白",而且“玉梅”、“雪柳”等饰品皆为白色,尚白之风十分明显 。《金瓶梅》中女性角色在元宵节期间也多穿白绫袄,同时对妇女衣饰的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身份地位方面也起了很大作用 。略举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