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拼命吃河豚:也值得一死

造物者真是神奇 , 竟把至毒极鲜二物融于一体 , 让人又爱又恨 , 而且欲罢不能 , 想要一膏馋吻 , 只有拼命一试 。
基本上 , “拼死吃河豚”这句流传甚广的民谚 , 早在宋代即有 , 当时人孙奕所撰的《示儿编》这部书内 , 载有一则苏轼吃河豚的轶事 , 写得颇为生动 。话说苏轼谪居常州时 , 爱吃河豚 。有一士大夫家 , 烹制河豚有独到之处 , 想请大名鼎鼎的“苏学士”吃一顿 。既蒙这位妇孺皆知的名士首肯 , 士大夫的家人 , 无不大为兴奋 。待苏轼吃河豚时 , 都躲在屏风后面 , 想听“苏学士”如何品题 。即使挤得水泄不通 , 依旧鸦雀无声 。
但见苏轼埋头大啖 , 不闻赞美之声 , 当这家人相顾失望之际 , 这时已打饱嗝、停止下筷的苏轼 , 忽又下箸 , 口中说道:“也值得一死!”屏风后面的人 , 听到无不大悦 。
名小说家高阳便称:“由一‘也’字去推敲 , 可知‘拼死吃河豚’为当时通行的俗谚 。”不过 , 另有笔记指出:苏轼所说的 , 乃“据其味 , 真是消得一死” 。意思是说如此美味 , 毒死也值得的 。字句略有出入 , 本意却无不同 。
网络配图
河豚美名“扬子江中第一鲜”
只见过标本 , 从未吃过河豚的文人不少 , 像高阳及汪曾祺均是 , 汪氏甚至说 , 他在以擅烧河豚著名的江苏江阴待过两年 , “竟未吃过河豚 , 至今引为憾事” 。
河豚真的很有意思 。它古名鯸鲐、赤鲑、鯸、之鱼、河鲀等 。其别名则有“吹肚鱼”、“嗔鱼”、“气泡鱼”、“鸡泡鱼”、“腊头”及“西施乳”等 。其鱼体较短 , 呈纺槌状 , 头腹肥大 , 牙愈合成牙板 。尾部较细 , 背鳍一个 , 无腹鳍 , 皮面平滑无鳞 , 背面及腹面布满小棘 。背部多为黑灰色 , 并有各种颜色的条纹或斑块 , 腹部为乳白色 , 内有气囊 , 遇敌害时 , 能吸气膨胀如球 , 全身上下棘刺怒张 , 使敌更不敢侵犯 。然而 , 此适为人们得以捕获它的致命弱点 。
基本上 , 河豚与海豚同属一类 , 只因栖息之水域不同 , 而各异其名称 。它属鱼纲、鲀科鱼类 。在中国分布极广 , 江、河、海中皆有 , 多半栖于江中多沙处 , 江、海之交 , 分布尤多 。目前中国约有30多个品种 , 数量之大 , 世界第一 , 故有“东方鲀”之称 。其种类甚多 , 就形状而言 , 有箱河豚、团扇河豚、模样河豚、刺河豚等 , 如就条纹而言 , 则有虎纹河豚、虫纹河豚、星点河豚、豹河豚和条纹河豚等 。其中 , 又以虫纹河豚、条纹河豚及豹河豚的毒性最大 , 不可不慎 。
河豚的毒性之大 , 绝不可等闲视之 。古人对此 , 知之甚详 。如晋人左思《三都赋》的《吴都赋》便有“王鲔鯸鲐”之句 , 其注云:“鯸鲐鱼状 , 如蝌蚪 , 大者尺余 , 腹下白 , 背上青黑 , 有黄纹 , 性有毒 。”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鱼肝与子俱毒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吴人嗜河豚鱼 , 有遇毒者 , 往往杀人 , 可为深戒 。”同时期的《太平广记》亦云:“鯸鲐鱼文斑如虎 , 俗云煮之不熟 , 食者必死 。”以上可谓是对河豚之毒 , 有初步之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