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神秘村庄:一代文豪苏东坡为何安葬于河南这个县?

提到三苏,大家都知道是北宋年间名震天下的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其中尤以苏轼成就最为突出,但“三苏坟”在河南境内却是鲜为人知 。原籍四川眉山的苏轼,名冠天下,本应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可他没有葬在老家四川眉山,也没葬在客死的常州,更没有葬在他曾经被贬谪的地方,却为何长眠于千里之外的河南郏县?
在平顶山市郏县县城西北的27公里处,有座“峰峦绵亘,状如列眉”的小峨眉山 。其山东麓,中顶莲花山和两座小峨眉山形成一箕形山坳,因安葬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两兄弟的遗骨和其父苏洵的衣冠而闻名遐迩 。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病卒于常州 。次年,苏辙遵其“即死,葬我嵩山下,予我为铭”的遗愿,葬苏轼于小峨嵋 。11年以后,苏辙于政和二年(1112年)卒于许昌,葬于此 。其后,苏轼子孙相继安葬在这里 。到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郏县尹杨允置苏洵衣冠“座诸两公之间”,自此始称“三苏坟” 。由此看三苏葬郏源于苏轼 。
三苏坟坟院坐北面南,门楼里矗立着一座石牌坊,上面刻着苏轼“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 。这首《狱中寄子由》诗,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关押在开封监狱时,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惶恐匆忙间写给弟弟苏辙的 。后人猜测诗句中的“是处青山”指的是安徽湖州,可最终苏轼没有葬在老家四川眉山,也没葬在客死的常州,而是葬在了距家乡千里之外的中原——河南郏县 。
苏轼葬郏九百多年来,围绕着“三苏坟”产生过许多未解之谜,其中人们最好奇的就是苏轼为什么选择郏县作为他的长眠之地 。按照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人死后归葬故里、埋在祖坟是首选方案,而苏轼、苏辙兄弟俩,却最终将郏县作为归宿,令人不解 。
元明清以来关注此问题的学者作了不少研究 。归纳起来,苏轼葬郏的原因有四种说法 。
一 酷似家乡峨眉的“形胜说”
“形胜说”也是传统的解释 。苏轼生前曾被贬到汝州当一个没有实权的团练副使 。在团练副使任上,他看到这里的小峨眉山风景奇秀,仿佛家乡的山貌,于是选定这里为他的归宿 。《中国名胜词典》中对于郏县三苏坟就是这么解释的 。
不过,苏轼生前虽然没有汝州上任,可并不能说明苏轼没有来过这里 。“三苏坟”位于许(昌)洛(阳)交通要冲,从汉代起就是“东西孔道”,苏轼进京办事,必须得走这条道!根据史料记载,苏轼经过许洛古道的机会至少有5次 。
既然苏轼路过此地多次,站立在小峨眉山的山巅,北望嵩岳,南瞰汝水,两道山岗东西对峙,青山绿水,风景如画,情不自禁赞叹此处美若家乡的峨眉山,也在情理之中 。
二、宜亡灵安息的“土厚水深”说
位于嵩少南麓的郏县峨眉山,“土厚水深”,既宜在世人之生存,当也宜过世人亡灵的安息 。
学者刘英照在《苏轼为何葬在郏县小峨眉山》一文中提出,苏轼与苏辙告别,写下《别子由三首兼别迟》,其中第二首写道:“先君昔爱洛城居,我今亦过嵩山麓 。水南卜宅吾岂敢,试向伊川买修竹 。又闻缑山好泉眼,傍市穿林泻冰玉 。遥想茅轩照水开,两翁相对清如鹄 。”
诗中虽没写到小峨眉山,但颍水、伊川、缑山等都在汝州附近,也可以理解为包括小峨眉山在内的嵩山一带山水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想在嵩山下寻一乐土,作为归隐之地的愿望 。此后苏轼念念不忘,多次流露在文字中,却一直未能如愿 。或许,就有了临终前“葬我于嵩山下”的遗愿 。
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刘继增认为,苏辙写过:“葬我嵩少,土厚水深”“举棺从之,土厚且坚实” 。或许,是嵩少南麓的郏县小峨眉山土厚水深,为北宋士人所崇尚,苏氏兄弟才看中了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