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三国的酒事儿

酒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组成部分,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先民就已会酿酒 。汉末三国,酒在社会生活中已渐为普遍 。无论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是新旧两版的“三国”电视剧;无论是温酒斩华雄,还是煮酒论英雄,酒都是三国英雄故事的重要道具 。
禁酒与好酒
古时生产力不高,而酿酒又意味着粮食的消耗,因此官方并不鼓励酿酒 。传说商末因为出了“酒池肉林”的纣王,酒更是被口诛笔伐,这虽很可能是成者王败者寇的诬蔑,但入周以后禁酒就成了政府行为 。到了东汉末年,各地战乱频繁,大量人口逃散死亡,生产力更不能保证,粮用不足一直困扰着各路英豪,禁酒也就成了维持政权和节约军队开支的权宜之计 。
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前,就有人开始禁酒,先有汉中的张鲁,后有徐州的吕布,等曹操统一了中国北方后,禁酒被他搬上了法令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袁绍父子及其余部不久,面对黄巾之乱后中原地区残蔽的社会经济,他颁布了禁酒令 。《后汉书·孔融传》载:“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 。”显然,尽管当时曹操已经采取屯田等方式以增加生产,但连年征战的曹军恐怕还是饿着肚子的,只有靠禁酒来保证粮草的供应 。
网络配图
曹操很清楚酿酒不仅耗费粮食,而且如果饮酒成风也必然贻误军机,因此他并不怎么好酒 。不过由于曹操的文人形象与艺术渲染的需要,《三国演义》里边的曹操就大变样儿了 。比如第十六回“曹孟德兵败清水”,吃了败仗的曹操有一日“酒醉”,想到城中嫖妓,左右心腹使之与张绣的婶婶邹氏私通,于是曹操每日与邹氏饮酒作乐,好不快活 。事情败露后,引起张绣的不满,曹操为此损兵折将 。
曹操不一定好酒,却挡不住他周围的人对酒的偏好,其子曹植就是一位 。史称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被关羽困于樊城,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准备派遣他去援救曹仁,结果曹植“醉不能受命” 。和我们宁愿相信曹操好酒一样,人们也同情曹植后来的境遇 。曹丕即位后,将曹植打压得很惨,其中固然有曹丕“相煎太急”的政治手腕,但也不乏曹植喝酒误事、不堪重用的自毁前程 。
酒风与酒器
三国有不少酒风剽悍之人,张飞就是最典型的 。《三国演义》第二回就是他“醉酒鞭督邮”,开了整部小说的“酒气” 。张飞醉酒之后,总是要闹出些事来,如醉酒打了吕布岳父曹豹,失了徐州不说,还把刘备的老婆孩子给搞丢了 。后来,为给二哥关羽报仇,心急却无处使劲的张飞醉酒打了范疆、张达,最后遭到报复,命丧黄泉 。三国人酒量、酒风如何,曹丕在《典论·酒诲》里给出了答案 。他写道:“荆州牧刘表跨有南土……并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中雅,小曰季雅 。伯雅受七胜,中雅受六胜,季雅受五胜 。”就是说荆州牧刘表喜欢喝酒,专门让人做成了大、中、小三个酒杯,大酒杯取名“伯雅”,能盛七升酒;中酒杯取名“中雅”,能盛六升酒;小酒杯取名“季雅”,能盛五升酒 。
据《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一书,汉末及三国时一升相当于今天的0.2升,所以“伯雅”能盛两斤八两,“中雅”能盛两斤四两,“季雅”刚好盛两斤 。
汉魏时没有蒸馏酒,只有酿造酒,而且酿造方法较为粗放 。《三国演义》开篇就是“一壶浊酒喜相逢”,蒸馏酒直到罗贯中所在的明代才出现,因此“浊酒”是符合汉魏时代状况的 。所谓“浊酒”,就是没有过滤的、酒水混合着酒渣的酒,因此显得浑浊 。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关三国的影视剧中,但凡出现清冽的酒水,都是穿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