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曾是富贵公子哥:前半生在打猎和唱歌中度日

712年的春天如常降临,河南巩县的一户人家一个男孩呱呱坠地 。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曾经写道,一家子生了个男孩,人们来贺喜 。这个说,这个孩子将来要升官的;那个说,这个孩子将来要发财的……说到底,没有人能够预料一个孩子的未来,他将有怎样的生与死 。
看着这个孩子降生的父母家人,远亲近邻,更不会知道,叫做杜甫的这个婴儿长大后,将历经战乱与饥荒,备尝人间辛酸 。而所有这些经历将熔铸成一颗诗心,发为不朽的篇章,为他赢得后世的仰望 。
整整1300年过去了,杜甫的名字依然活着,和他的诗歌一样 。但人们所熟悉的杜甫生活颠沛流离、体恤民间疾苦的诗人,却仅仅是他人生的一个片段 。
网络配图
打猎和唱歌中度日
实际上,杜甫59年的人生不都是现在人印象中那般穷困潦倒、艰难苦恨,至少他的前半生跟其他太平盛世中的公子哥一样度过 。
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官僚家族 。先祖为晋代大将军杜预,也是著名学问家 。祖父杜审言为武则天朝的著名诗人,因此杜甫曾经自豪地说过“诗是吾家事” 。父亲杜闲历任兖州(今属山东)司马,奉天县(今陕西乾县)县令 。富裕的家境为杜甫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优渥的成长环境 。
在杜甫两岁多的时候,母亲过世了,但是幼年的杜甫并不缺少母爱 。忙着做官的父亲把他寄放在洛阳的姑母家,姑母待她胜过亲生 。大约在杜甫3岁的时候,他和姑母的孩子同时染上了疫病,姑母尽量照料他,自己的儿子却丢了性命 。长大后,杜甫与人谈起,常常泪流满面 。
杜甫早慧,6岁时跟随父亲观看过公孙大娘的剑器舞,令他印象深刻 。公孙大娘是当时著名的舞蹈家,书法家张旭看过她的演出后,草书大进,后世尊称为“草圣”,而杜甫最后也被人称为“诗圣” 。
杜甫7岁就会写诗,他曾在诗中自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十四五岁的时候,他开始与文士及官员交往,出入翰墨场所,得到前辈褒扬 。不过,那时的杜甫,可不是一个只会摇头晃脑背诗的“书呆子” 。他自己写诗说:“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可见,那时的他是多么顽皮好动!
20岁以后,杜甫过着漫游的生活,那是唐朝文人的风尚 。他先是在南方吴越等地,后在山东、河南一带,结交名流,张扬声名,对自己的才能相当自信,自谓“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 。此时,大唐社会欣欣向荣,年丰物足;年轻的杜甫雄心万丈,他登上泰山,写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豪气万千的句子 。
网络配图
那时的杜甫,家底雄厚,虽然没做生意没做大官,也不愁生计 。他到了洛阳,在自家祖陵所在的首阳山下,建了一座庄园,一边读书一边与当地人士交往 。
744年3月,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经过洛阳,与杜甫相识 。闻一多先生有一段非常诗意的论赞:“我们该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 。因为我们4000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
难得的模范丈夫
富裕闲适的生活中,爱情也如期降临 。29岁时,杜甫娶了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县)司农少卿杨怡19岁的女儿为妻 。司农掌管钱粮,通俗地说,杜甫的岳父是县财政局副局长 。杨氏的名字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们夫妻非常恩爱 。
在中国古代男权专制的时代,男子纳妾是十分普遍的事,所谓忠贞不渝的爱情往往只是一时的甜蜜 。杜甫却能做到与杨氏一人厮守一生,他们的爱情像潺潺的流水一样,虽然没有惊涛骇浪,称不上轰轰烈烈,却永无停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