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30岁被称为什么-30岁被称为什么


古代女子30岁被称为什么-30岁被称为什么

文章插图
30岁被称为什么1而立之年 。是指在这个时候做事合于礼,言行都很得当 。男子二十岁可以称为弱冠之年,而立之年就指人到三十岁,不惑之年指人到四十岁,知命之年就指人到五十岁,耳顺之年就指人到六十岁 。八九十岁被称为耄耋之年,人到百岁可以称为期颐之年 。
三十而立这是《 论语·为政》中 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 。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 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
中国人古代对各年龄段的称谓2中国古代年龄称谓,道尽了人一生的智慧 。
什么时候才是人生中最好的阶段?有人说,是天真的孩童;有人说,是青春的奔放;也有人说是享受天伦之乐,坐着摇椅慢慢变老 。但不管何时,都是在羡慕未来或是在怀念逝去 。
其实,人生每一阶段都是美好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酸甜苦辣,也让每一个年龄都显得美好而珍贵 。而古人赋予雅致有趣的年龄称谓,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年龄的含义 。从呱呱坠地到意气风发,再至乐享天命的白发之时,涵盖了一生的智慧 。
赤子(0岁)
初生婴儿的皮肤微微泛红,古人将这时候的孩子称之为“赤子” 。赤子之心,说的就是一颗如同初生儿一样纤尘不染的纯洁心 。
我们初见世间,眼神清澈,对一切充满着好奇和善意 。这是一种美丽的稚嫩 。
襁褓(0-1岁)
指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 。
孩提(2-3岁)
“提”,是指大人抓住孩子的两腋将他抱起来的动作,而“孩”也不是孩子,而是“咳”的古字 。
今天,人们仍常常用“孩提时代”形容自己的童年 。
垂髫(3-9岁)
古人会以头发命名年纪 。孩子在9岁之前不扎辫子,头发自然垂下,叫“垂髫” 。
总角(9岁-13岁)
9岁之后,才把头发分两边各扎一个结,像两个羊角,叫“总角” 。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这是年少特有的率真和勇敢 。
豆蔻年华(女子13-14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 。初夏还不是盛夏,粉白的花刚新萌发,充满娇俏的灵气 。
杜牧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古代的女孩从12岁开始便可以戴发饰,装扮自己 。
清秀的面容、灵动的眼神,这是她们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 。
及笄、束发(15岁)
到了15岁,古时的少男少女要将头上的两个“总角”解散,男孩扎成一束髻,表示成童 。
女孩则到了可以婚嫁的年龄,要用笄子盘起头发,开始学习各种生活技艺 。
这是一种对青春的梳理,一种走向成熟的象征 。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女16岁)
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 。“瓜”字可以分剖成两个“八”字,“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二八一十六,故称 。
女子十六岁还可称“碧玉年” 。如唐代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
花信年华(女子20-25岁)
这个年纪,古人赋予了一个非常美丽的称谓──花信年华 。只是听着就很美 。
花信,是应花期而来的风 。节气中的信风,带来开花的音讯,女子年方廿四,也正处在貌美之时 。
弱冠(男子20岁)
行冠礼,是古代最隆重的仪式之一 。在家族的见证下,年满20岁的男子在宗庙里由指定的贵宾加冠,以示成年 。由于这个年龄的男子体犹未壮,所以又称“弱冠” 。
成年是人生的一道坎 。从此,靠自己的力量走向经济和精神上的独立 。
而立之年(30岁)
几千年前,孔子说“三十而立”,从此“三十”就成了中国人衡量男儿是否有能力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度量衡 。
古时的男子成家立业得早 。他们15、16岁即可婚娶,20几岁就儿女绕膝,不到40岁便儿孙满堂,所以三十而立,在那个年代算是应当之事 。
三十而立,不是早早地限定自己的未来,而是确立一股对生活的信心和意志 。
不惑之年(40岁)
不惑,是“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人到中年,对世间百态和周遭是非会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会因蛊惑而沸腾,也不会因诬言而颓废 。
所谓不惑,不是一切看透,不是早早服老,而是融会贯通,一切恰到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