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考验金毛皮蛋和泰迪智商


这是《人物》的新栏目,「家访」,我们会走进某个人的家,听TA讲述自己与居住空间的故事 。人塑造了家,家影响着人,在这个空间里,有人与物的关系,也有精神的安稳栖息 。
这一次我们造访的,是《人物》摄影师尹夕远的家 。过去六年,尹夕远住在北京的胡同里,他把一个几乎是毛坯的平房逐渐填满,有书,有酒,有猫,有鱼,还有一小片雨林 。房子是租来的,但已经成为他概念里的「家」,长期旅行或出差后,他会非常想念这个小房间,坐在扶手椅里倒一杯酒,才算结束「漂泊」 。


文、图|尹夕远
编辑|槐杨

1
我住在北京雍和宫附近的一个小胡同里,10年间一直在这附近生活 。
家是一间平房,只有20多平,结构是LOFT,上下两层,勉强算有30平的空间 。平房看上去老旧破败,内部却别有洞天,因为小,每一寸空间都珍贵 。许多房子在租出去之前,挖空心思设计改造,最好纵向发展,我家的LOFT结构就是胡同百姓发挥智慧的结果,这个形式出现后被大量出租屋借鉴,现在在胡同里经常见到 。
进门就是一片植物,老房子普遍挑高4米以上,一进门的空间纵向非常开阔,我在这里安置了两个架子,并把抽屉柜、推车、茶几等不同高度的家具组合起来,形成错落的平台 。高处由蕨类植物占领,半吊在空中的霸王蕨,和将近3米高的金毛狗蕨在空中呼应,营造出雨林效果;中层交给藤蔓植物,粉茎喜林芋、毛过山龙和大量垂下的绿萝,在门口形成了天然屏风,避免室外可以直接看进室内;下层由大量不需要太多光照的秋海棠和竹芋类植物负责,利用它们丰富的色彩和叶型,为地面空间增添多样性 。还有一些多肉,我把它们放在了离加湿器最远但离灯光最近的架子上,和其他的雨林植物不同,它们喜欢强烈的光照和干燥的土壤,也成了我家干湿分离的界线 。
多肉植物的架子再往里,就是我的生活空间 。两把扶手椅紧挨着植物们,中间穿插着茶几和酒架 。我放了两张一样的长桌占满对面的墙,配合立式书架,形成了一面嵌入电脑的书墙,不让一点白墙露在外面 。


多肉植物放在离灯光最近的地方,下面依次有十几种秋海棠,青苹果竹芋,绿天鹅绒海芋,大叶银斑葛等等,空中被帝王蕨和喜林芋占领 。
6年前,我骑着电动车跟中介来到这里,一眼就看中了这间房子,因为它的上下两层的格局和我从来没见过的整面朝南的大窗户 。之前我也住在胡同里,房东的孩子到了上学年龄,而房子刚好是学区房,他们要搬回来,我只好搬走 。胡同里的房子大多采光不好,因为不愿意外面人一踮脚就能看到家里,窗户都做得很小,只有像我现在这种处于胡同深处不临街的房子,才愿意把窗户做大,而我这一间,又刚好朝南 。我毫不犹豫签字画押,交钱入住 。
没有厨房和炉灶,这是租房时我就要求的,因为不会做饭 。独居生活,出去吃饭并不感到困扰,况且我自诩「环保主义者」,总点外卖产生垃圾也有罪恶感 。没有厕所,这也是我要求的 。胡同平房本来都没有厕所,有些为了出租装修了厕所,但是居住面积就会减少 。事实上08年奥运会后,大部分曾经的「茅房」都被整修一新,成为可以接待游客的公厕,每隔50-100米就会有一个 。我门口的厕所就和写字楼里的没什么区别,有免费的卫生纸,专门的残障单间,洗手有热水,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清洁工夫妇就住在旁边隔间,24小时清洁维护 。

房子刚租下来时只有基本结构

我花了一个月做入住前的准备,改造了上下水的位置,把洗手池挪到洗澡间里面;门口留出一个洗衣机位置,既减少占据生活空间,放置洗衣机后又增加了一个玄关置物的平台;贴墙纸;给上下两层和所有楼梯都铺上地毯 。地毯是我认为最能迅速提升幸福感的物品,如果不想从他人身上寻求温暖、舒适、体贴、柔软,用一块地毯都可以解决,而且不必花太多钱 。网络上能搜出各种花色和材质的二手货,有的很新几乎没用过,有的稍微有使用痕迹,预约个清洗,也就一两百块钱,对于它能提升的格调和幸福感来讲,绝对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