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竹子的生长规律 丛生竹子的生长规律与特点

关于竹子的生长规律 丛生竹子的生长规律与特点

(1)地下茎的生长:一般丛生竹没有横走地下的竹鞭,其地下茎即是竹林的秆基和秆柄部分,节间短缩,状似烟斗 , 只有竹根,没有鞭根 。秆柄细小无根,是母竹和子竹的联系部分 。秆基肥大多根,沿竹秆的分枝方向,着生6-8个大型芽,每节一个 , 每侧3 -4个交互排列成两行 。这些大型芽在同一年内不能全部萌发成笋,一般只1-3个萌发 , 其余的为潜伏状态,只有当新笋受害并且母竹养料充足,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潜伏芽才能萌发成竹笋 。
丛生竹秆基的大型芽在春末夏初开始萌发 , 先在土中或紧贴地面作不同距离的横向生长,然后梢端弯曲向上,膨胀肥大 , 形成竹笋,出土成竹 。

(2)竹笋的生长:丛生竹抽笋的时间很长,先后经历3-4个月,大部分丛生竹都在5-6月出笋 。
竹笋出土后,以高生长为主,其高生长大致可分为初期、上升期、盛期和末期4个时期 。初期高生长极为缓慢,每天生长量只有几毫米,最大不超过2厘米 。青皮竹完成初期高生长约需15 -30天 , 撑篙竹和粉单竹约需20天左右 。上升期高生长逐渐加快,每天生长量可达10 -15厘米,这时期约需10 -15天 。盛期竹笋高生长成直线上升,每天生长量可达30 - 40厘米 , 这时期约需20天 。到了末期,高生长量由缓慢至停止 。完成高生长所需的时间,因竹种不同而有差异,青皮竹需85 -100天,粉单竹需85天左右,撑篙竹需90 -115天 。

一般丛生竹的竹秆除基部几节外,都有侧芽,但由于竹笋生长的顶端优势影响,侧芽处于休眠状态 , 故在高生长停止前很少抽枝发叶,当年新生的幼竹基本上不抽发枝叶 , 直至第二年春季(清明至谷雨) , 从幼竹梢端开始,先抽枝,后放叶,到了立夏至小满时期才基本结束,成为能够独立生活的竹株 。

【关于竹子的生长规律 丛生竹子的生长规律与特点】竹笋出土后,不是全部的出土竹笋能够生长成竹子,往往有部分中途夭折,成为退笋 。一般能够生长成竹子的竹笋,大部分是秆基中下部粗壮的大型芽萌发的 , 中途夭折的绝大部分是秆基上部比较细弱的大型芽萌发的 。这是由于秆基中下部的大型芽粗壮,生命力强,萌发出土较早,所以先得到母竹养分的供应,故成竹率较高 。后萌发出土的竹笋,由于母竹养分供应不足而造成死亡,故成竹率低 。
(3)混生竹的生长
混生竹兼有散生竹和丛生竹的生长特性,既有横走地下的竹鞭 , 又有密集簇生的竹丛 。其竹鞭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与散生竹竹鞭基本相同,但节间细长,鞭根较少,横切面圆形,生芽一侧无沟槽,鞭上侧芽可以抽发为新鞭 , 又可以发笋长竹 。鞭梢在夏季生长较快,在疏松肥沃的土壤中 , 鞭梢一年的生长量可达3 -4米 。鞭梢在冬季停止生长后,一般都萎缩断脱 。来年春季又从附近侧芽抽出新鞭 。混生竹秆基的节间较长,竹根较少 , 弯曲度小,两侧有芽根2-6枚 , 可以发育而成为竹鞭,在土壤中横向蔓延生长 , 也可以分化而成竹笋,紧靠母竹,成丛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