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独惧关羽三国那点事儿

小时最喜长辈说三国,但逢讲到关羽走麦城,跌下了绊马索,总会平添了忧伤 。又闻头颅送至曹营,曹操开匣视之,见关公面如平日,笑曰:“云将军别来无恙!”言未讫,只见关羽口开目动,瞪了曹操一眼,操惊倒 。忽然又觉解气 。后来也看了《三国演义》,大概知道了蜀臣头上隐隐的神明光环,如有“死诸葛吓走生仲达”,而起前这出,可叫“死关公吓病生曹操”罢 。更有意思的是,经此惊吓,曹操病笃,翌年仙去 。后又想,曹操是何等英雄人物,处微弱之时,尚不惧诸如董卓、袁绍等雄主,观之如冢中枯骨,总要掰一掰手腕,江湖逃亡之际,尚能振臂高呼“宁我负天下人,勿天下人负我”,即便棋逢对手,偶落下阵,也终究半调侃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大概意味,这些臭小子还蛮厉害的嘛,我倒是要好好对付 。可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博大情怀的枭雄,为何却独惧关羽?
网络配图
或有人要插话了,这无非小说家言 。但翻来史载,却有能寻些端倪 。《三国志》有记载:“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这个事件背景大概大家都是知道的,关羽自荆州北伐,打了一些胜仗,如水淹七军,竟把前来驰援的、曹魏“五子良将”之首于禁给打服了,乞拜于账下,至于樊城守将曹仁,也大抵是苟延残喘 。战报传来,曹操的反应是什么?迁都 。这无疑是在示弱,甚至有战略性放弃的意思 。
其实,以曹操苦心经营之基业,倒也不必惧怕区区荆州偏师 。即便北伐军军势正盛,但军力未必对等,定下心来细细盘算,终究多有胜算(后来曹操用了司马懿的计谋,拉拢了孙权,确实也扭转了战局) 。但曹操的第一反应,却是让人“大跌眼镜”,究其原因,大概就是曹操对关羽是心存惧怕的 。甚至,在他心目中,关羽是个“神化”的符号 。为何曹操会将关羽“神化”,我们倒是也可寻些两人的交集 。交集最深刻的一次,应该是在建安五年,当时刘备想自立,被曹操教训了,跑到袁绍处寻求庇护 。关羽应该“跑路”功夫不如刘备,被围了,迫于无奈,降了曹操,但也不是真降,按现代话讲,应该叫“借调”,也立了一些规矩,比如“土城约三事”,什么“降汉不降曹”等协议的 。
网络配图
当然,这里面大概也有小说家的添言 。正是这次迫不得已的“借调”,关羽的气节雄略,竟把魏营上下给折服了 。曹操的态度是“礼之甚厚”(《三国志》) 。值得一提的是,关羽当时只是降将,老板却是香车美女一波一波地送,这是很不正常的 。有的人说,这是曹操在作秀,秀给天下人看,他曹总是如何爱待人才的 。即便有作秀成分,但至少也说明了一点,关羽是个人才,而且,在曹操眼里,关羽应该不是一般人才,是值得花重金引进的高端人才 。
需要注意的是,当时实施抓捕的,应该是曹军的精锐部队,是职业军人 。这样的结构组成,应该不会被所谓的“目横矛”、“一声大喝”就给吓住的 。究其原因,大概还是张飞是关羽的好哥们(而且张飞也是聪明人,阵前也报了身份),借着关羽头顶上的光环,有点“惧”屋及乌的味道 。看来,当时曹军阵营里对于关羽的惧怕,是由曹操“自上而下”自发形成的 。关羽名头,是具有很强的威慑作用 。
值得一提的,不仅是关羽响亮的名头,而且,他也确有诛曹操之心 。这就尤让曹操惧怕了 。《蜀记》有记载:“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 。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 。这大概是小说家口里围田打猎的原型了 。当时曹、刘还未翻脸,二人偶尔还会秀秀亲密,一起打打猎 。关羽大概看出曹操有不臣之心的苗头了,按马提缰,准备提刀斩杀,但刘备也有自己的考量,给制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