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蜀汉不能复兴症结在于刘皇叔的江湖政治

在诸多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是最接近历史史实的一部文学作品 。但小说毕竟还是小说,总是有着太多的传奇色彩 。想象与杜撰,褒扬与抑制,赞颂与批判……,而所有这些,其实也都是写作的需要,更是能够得以千古流传的根本 。对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追根溯源,穷其真伪 。否则的话,我们可以直接去看历史教科书了 。
《三国演义》显然就是这样的,这部赋予了太多情感和征战杀伐的历史小说,不仅让时代主题更加鲜明,历史人物更加鲜活,也更容易地走入了寻常百姓人家,从而达到口口相传,脍炙人口之目的 。而江湖,从来都是小说的不可或缺 。或许,这也正是小说独有的魅力所在吧 。
网络配图
自古以来,凡成大事者,从来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
纵观魏吴蜀三国,曹操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作为政治资本的,除了早年奔走相告,沾染上了一些江湖习气之外,后期却与江湖没有太多的干系,这个早已脱离了江湖的显赫人物,不仅名正言顺,而且占据天时优势,因此成功的几率也最大 。而孙权,尽管不能顺应天时,但因为继承了父兄早年开创的基业,从而能够以地利优势在江东继续发展,虽然行事做派多有江湖印记,但终究不失大家风度、政治谋略 。
唯独刘备,穷困潦倒,身无长物 。在如此的境地下,除了谋求那所谓的“人和”之外,没有其他的政治资本 。因此,混迹江湖、寻求帮衬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因为是白手起家,以至于后来每每行事,总是掺杂着太多的江湖习气 。或许也是过于依赖江湖作用的原因,其团队最终也走上了一条家族式的管理模式 。如此一来,也就导致了一个很大的政治问题,那就是成事艰难,灭亡迅速 。
想当年,汉室衰微,天下大乱 。因为生逢乱世,许多英雄豪杰都在观望,梦想着在动荡之时能挖得“第一桶金”,最终借助历史潮流走上庙堂 。老百姓不懂这个,有的只是逆来顺受,把命运寄托于上天 。当然,觊觎天下者,最眼红的实际还是汉末那些没落了的皇亲贵胄,唯有他们才具备先天的实力,像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领导的黄巾起义,更多的只是书生意气,为他人做了嫁衣 。
网络配图
在那个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大环境下,最大的问题就是先填饱肚子,故而谁钱粮多,谁就会有兵马,像河北的袁绍、徐州的陶谦、辽东的公孙瓒、谯县的曹操、江东的孙坚等,都是世袭,不缺钱粮 。所以一呼百应,很容易就拉起了队伍 。但刘备就不一样了,虽然也是皇亲,却早已潦倒的不行,平日里只能以“织席贩履”为生 。到了这种境地,不要说是拉队伍,自己的吃饭都成了大问题 。头上戴了一顶透风的“破帽子”,到哪里也不会有人买账 。更何况,这个混迹街头的流浪汉,到底是不是真的皇亲还要另当别论 。即便真是,在那个皇权衰落、饥不择食的年代也早已显得无关紧要了 。
想来刘备天生也不是安分之人,总想着要出人头地,而重兴汉室自然就成为了他的一面旗子 。想法有了,但终究没有办法 。左顾右盼,自己孑然一身,家徒四壁 。没有那个实力,最后只能游走江湖,到处依附,网络人才 。早年,先是投奔公孙瓒,好歹安排了个职务,却终究是个“打工”的,前途黯淡,命运更是朝不保夕 。刘备聪明,一看不行,干脆辞职“下海”自己闯江湖 。于是,也就有了后来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刘备这人脸皮厚,比张飞大一点是不假,比关羽却是小了许多,但人家头上有一顶“皇叔”的大帽子,在关羽和张飞面前,当“大哥”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好在关羽和张飞人都老实,也不在乎这个,只要有酒喝,有肉吃就行了 。于是三人立下誓言,“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一下子就把老关和老张笼络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