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下一句 有朋自远方来又去远方( 二 )


我们将视线回到画面本身 。先看作品的下部 。在一片山岗小道中,左下角的岩石部分构成一个三角形,一条山岗小路从左上至右下,然而蜿蜒至溪边 。小道的最左边,有一位跳着担子的人,担子前面是竹篮,后面是红木箱 。箱子里大抵是读书人常用的笔墨纸砚以及随身衣物之类的物件,竹篮子里则是一些生活用品,似乎有一个壶状的物件 。也许是客人沿途煮水烧茶的器具 。通过这些物件可以看出,客人是远道而来,挑担子的挑夫或许是客人的随从之一 。
沿着小路走下去,两个孩童模样的书童出现在了画面中 。其中一人回头看着后面挑担子的人,另一人手抱一把琴迈步向前 。这两位极可能其中一位是客人的书童,一位数主人的书童 。过去,带两名书童的不多见 。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局部3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局部4
沿路行至溪边 。两位文人模样的人物各自骑着一匹马 。前面的人骑在马上回头看着后面的人,后面的人衣衫显得有些不整 。据此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后面的是远道而来的客人,前面是出门迎接客人的主人 。此时,客人跟在主人后面,面容显得有些憔悴、疲惫 。主人显然是注意到了客人的神态,他回头关切地看着身后的客人 。
过桥,对岸 。沿着溪边小路向左上,路被对岸的树枝半遮半掩着 。从树枝间走出来的路沿着山坡向上,来到一处庄园门口 。大门出有一人正在拍打着大门 。词人大概是主人的随从,他奉命提前回去开门迎接 。庄园里的情形不得而知,一排排的房顶暗示着这必定是一处大户人间的庄园 。屋顶上的云岚,则告诉观者,这是一处稍显隐秘的私家庄园 。
最高处的房屋里,透过窗户可以看到一妇人正坐在窗前,而左侧似有一仆人模样的人正在向妇人说明着什么 。我们也可以猜想,此时仆人正在向女主人告知有客人正随着“老爷”即将来到 。大概是要女主人做些准备,好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局部5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局部6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局部7
整幅作品都在“迎客” 。画面中从书童处开始,是第一“迎”;而后主客之处,是第二“迎”;仆人叩门,是第三“迎”;丫鬟向女主人禀告,是第四“迎”;而房屋背后山中的那棵横生的树,则是第五“迎” 。由此可见主人对客人到来的重视 。庄园上下,机制大自然中的山水,都在为客人的到来而做迎接准备 。
画面呈现出来的意境并不深 。似乎艺术家本人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也并未做太多的思虑,全凭着一股情绪的流动而写就这幅作品 。艺术家的情绪是高亢的,是热情的,是兴奋的 。对朋友的到来,充满着无限的欢喜 。那桥下的流水,欢腾着在桥下盘旋,就好比也在为客人的到来而高兴 。这种“即兴式”的创作,是吴门画派的典型特征之一,文徵明继承了沈周的这一艺术思想 。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局部8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局部9
二、会心万物,山水因人而喜悦根据画中文徵明的题款“嘉靖壬子年秋”,我们知道这幅作品创作于1522年,这一年的文徵明52岁 。此时的文徵明,在艺术上已经走入了自己的成熟期 。52岁的文徵明,已经历经多次科举不中,私说文徵明对做官并没有表现出唐寅那般的执念,但是,多次不中的经历多少还是在文徵明的心境中掀起了一丝涟漪 。第二年,即1523年,文徵明便接受了一份低俸禄的官职:翰林院待诏 。他的接受,从侧面印证了文徵明并非绝对意义上对官场无所眷念 。
可以想象,虽然文徵明表现得是如此的富于浪漫主义情怀 。但是面对长期以来的压抑情绪,这一刻,因为远方朋友的到来而得到了宣泄 。文人画注重画家的生命体验,或许可以说,文人画是艺术家当下生命感受的艺术创作 。他不同于院画的精心布局谋思,文人画中的山石流水林木鱼鸟皆为人的感情而存在 。人的喜悦,反应在山水中同样是喜悦的;人的悲凉,反应在林木中同样是悲凉的 。文徵明让自己的生命情绪和周围的环境融合,真正做到了会心万物 。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局部10
中国传统美学中有“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论述 。美,始终离不开人 。因为人的存在,便有了美丑;因为有了分别心,万物便有了分别心 。文徵明之“人”,并非是文徵明其人,而是会心万物后的人 。如同知游鱼之乐的庄子 。生命做到了“会心”,对自然万物的看法也随之改变 。自然万物成了心的一部分 。山因人而喜,水因人而悦,石因人而悲,草因人而愁 。文徵明的“即兴式”关注的是当下的生命体验,在乎的是当下真实的生命冲突,一如东晋诗人王徽之所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