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经济的发展状况:繁荣强盛的大朝代

唐朝是繁荣强盛的大朝代,经济的发展与规模有长足的发展 。隋朝末年因为战乱的关系产生大量无主地,使得均田制可以持续推行,对于稳定农业有很大的帮助 。而自孙吴、东晋等六朝发展的江南经济持续提升,已经显出超越黄河流域的趋势 。而唐朝掌握南北经济使得经济十分强盛 。甚至在安史之乱后,虽然华北残破不堪,但唐朝政府还可以依赖江南的经济而持续复苏 。自隋唐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 。
网络配图
初期,社会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复苏阶段,水平很低 。在这种情况下,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较好地适应了小额商品交易的需要 。但随着贞观末期,尤其是唐高宗、武后及唐玄宗时期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逐渐暴露出其落后的一面 。首先表现在绢帛作为货币因体大物重、不便分割、难于运输储藏等缺点开始不受市场欢迎,绢帛作为货币的职能趋于衰退,商品交易趋向喜欢使用更高一级的铜钱作仲介,提出了增加流通中铜钱投放量的要求,然而唐王朝的官营铸币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于是造成了流通中铜钱短缺的日益加剧,又进而引发了严重的铜钱的私铸和滥铸,造成了物价波动、货币流通不稳定以及经济发展的混乱,对国家财政制度造成威胁 。
唐政府不断出台严厉打击私铸和滥铸等的法令,并禁断使用恶钱,但是由于铜钱供应量严重短缺,币值不断上升坚挺,私铸和滥铸有暴利可图,所以成效并不理想 。
唐代,海外贸易开始兴盛,中国沿岸的交州、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扬州等城市,因与蕃舶互动频繁,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为因应海上贸易的新形势,唐代还特别设置“市舶司”,用来管理蕃舶的进出以及征税事由 。海外贸易的数量,自此不断成长 。
唐代的城市商品经济处于成长的胚芽时期 。长安、洛阳、苏州、扬州、成都、广州等都是一定地域内的商业中心 。唐朝国内交通在当时世界上是十分发达的 。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道路遍布全国 。水路交通则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为主 。全国共有驿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 。其中陆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驿一百六十六所 。唐朝中期,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纸业和造船业民间普及饲养桑蚕,开辟用竹造纸,制造人力脚踏轮船 。越州越窑烧制出的秘色瓷是唐朝后期南方陶瓷业的杰出代表 。
网络配图
农业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又有新的进步 。曲辕犁就出现在唐朝 。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 。唐朝前期,仅见于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达一百六十多项 。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绛岩湖、镜湖等 。天宝年间,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 。粮食产量也有提高 。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 。长安洛阳米价最低时每斗仅十三文,青州、齐州每斗仅五文 。唐朝后期,由于人口南移加上土地开垦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
手工业
唐朝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两种 。工部是主管官营手工业的最重要部门,直接管理的机构有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 。少府监主管精致手工艺品;将作监主管土木工程的兴建;军器监负责兵器的建造 。监下设署、署下设作坊 。此外还有铸钱监和冶监等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对外销售,只供皇室和衙门消费 。工人则分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户、杂户等 。私营手工业较官营手工业比不发达 。唐朝前期主要手工业有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 。唐后期,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