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读后感( 二 )


尽管有着祭月、拜月、赏月的习惯,然而直至唐代初年,中秋才开始成为约定俗成的重要传统节日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中秋之夜,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太液池旁赏月,不知不觉玉兔西沉,唐玄宗怅惘至极,于是下令在池旁修建百尺高的“赏月台”,作为来年之用 。
宋代以后,中秋已经成为全民性节日,浓郁的节日氛围直赶春节 。
9月19日晚拍摄的月亮 。采访人员 华小峰
放火把、树中秋 中秋习俗趣味多
中国幅员广阔,由于地理、历史和气候上的差别,各地中秋风俗不尽相同,其间不乏兴替变化 。总体来看,中秋节的民俗,主要有拜月祭月、赏月玩月、团圆宴饮、吃月饼赏桂花、讲听月宫故事、玩兔儿爷、中秋祈福、庆祝丰收、欢度中秋等 。到今天,拜月、祭月的活动少了,但观月、赏月和吃月饼、庆团圆、玩花灯、庆丰收等内容一直保留了下来 。
丰富的民俗活动构成了中秋灿烂的节庆图景,也为这一节日增添了诸多美好的情感寄托 。李建中提到,中秋之夜,在安徽一些地方,有“放火把”的风俗,人们用麻杆、稻草等扎制成丈余长的火把,点燃了高举着,欢天喜地奔向村边、大路、田野,奔腾跳跃,与耍火龙、舞火狮的人们远近呼应 。青少年们玩到深夜方才尽兴 。
“树中秋”是南方许多地方的民俗,是指将灯彩高高竖起来,所以也叫“竖中秋” 。小孩子们在家长帮助下用竹和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方形灯,横挂在短竿中,再将一根一根的短竿固定于高杆上,然后高高竖举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增添了热闹欢乐的氛围 。
在南方,不少地方还流行中秋夜烧宝塔灯的民俗 。宝塔灯,即由儿童们收捡的瓦砾砖块搭成宝塔形状的灯 。《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 。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 。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 。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 。”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 。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 。
中秋玩花灯,则多集中在南方,广东佛山的中秋花灯最具代表性,闻名遐迩,有各种各式的彩灯 。过去四川人过中秋,不少地方也有赏花灯的民俗,比如松潘古城 。如果中秋夜月亮好,老成都人喜欢三五成群到锦江边放河灯 。河灯有船形、四角形、梅花形、荷花形等,用彩纸叠好,抹上清油,中间用油棉花做信子,美观又不沉水 。这些河灯带着人们美好的祝愿,在月光、烛光、波光的交相辉映中,渐渐地消失在天际 。儿童们则喜欢在柚子上插一根竹竿,然后插满香,拿着竹竿沿街舞动,叫作“舞流星香球” 。清末民初成都举人冯家吉撰《锦城竹枝词百咏》“八月”条曰:“茶半温时酒半酣,家人夜饮作清谈 。儿童月饼才分得,又插香球舞气柑 。”
此外,成都人将中秋祭月称为“敬月光”,民间传说,八月十五为月光菩萨生日 。中秋节前后数日,各街坊办“月光会” 。成都范围内,最热闹的当属金堂县月光会,要热闹十来天 。同时,在中秋前后,老成都人在中秋还有一项很特殊的习俗,就是在中秋“收账”或“还清账”,“这样过节才踏实 。”
除了这些,各地还有舞火龙、玩兔儿爷、追月、跳月、搭“望月架”等中秋习俗,它们相互辉映,为中秋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节日氛围 。
四川中秋也有送瓜习俗
中秋的一些习俗中,还和子孙繁衍有着联系 。李建中提到,“摸秋”是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的中秋习俗 。这种习俗具有民间意趣,中秋节之夜,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陪同下,乘着月光来到田间瓜架、豆棚下暗中摘取瓜豆 。人们传说,中秋这天,送子娘娘要下凡,所以未生育的已婚妇女摸秋若不被发现,可早得子 。民间相传,摸到南瓜的即可生男孩,因为“南”与“男”谐音;摸到扁豆则生女孩,因为扁豆也称“娥眉豆” 。
在四川等地,过去中秋节流行一种与摸秋类似的民俗,叫“送瓜”或“偷瓜” 。老成都过中秋就流行偷瓜送瓜的习俗,清嘉庆二十一年刊《华阳县志》:“八月十五曰'中秋’……好事者潜摘园瓜,以鼓乐奉遗亲友,谓之送瓜,为诞子兆 。”有《成都竹枝词》说:“彩亭锣鼓送南瓜,送到人家一片哗 。吃罢酒宴才散去,明年是否有娇娃?!”
在凉山州的西昌,过去“送瓜”习俗非常流行,堪称是最具西昌特色的中秋节民俗 。中秋节当天,由两个小伙子带着小男孩到瓜田里将预先选定的一个新鲜瓜摘下,交给送瓜童子抱在怀中,送到接瓜人家 。按习俗,一般多选南瓜,预示生个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