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风俗习惯 苗族族的风俗

苗族的风俗习惯1

苗族的风俗习惯 苗族族的风俗

文章插图
苗族的风俗习惯:吃油茶、踩脚、吃年、拔雉毛、住吊脚楼等 。
1、吃油茶: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 , 掺水煮成的待客茶 , 客人喝了 , 主人高兴 , 不喝 , 则视为瞧不起主人 。有的还要喝3杯 , 第一杯是油茶 , 第二杯是苦茶 , 第三杯是甜茶 。
【苗族的风俗习惯 苗族族的风俗】2、踩脚:也叫“踩妹脚” 。苗族青年在传统节日里 , 会通过跳芦笙、踩堂舞、对歌等形式选择了意中人 , 但当众难以启口 , 男青年便趁人不注意时 , 脚尖轻轻踩女青年的脚 , 以试其态度 , 若女青年也如法回报 , 就表示接受求爱;否则 , 也不会责怪对方 。经过“踩脚”确定了恋情 , 便可频繁幽会 , 互赠信物 , 然后就由双方父母商定婚期 。
3、吃年:苗族人民自称过年为“吃年” , 意思是说“年”被大家吃掉了 , 过去了 。“吃年”期间 , 人们穿上节日盛装 , 各地开展吹芦笙、斗牛、踢毽子等丰富多采的娱乐活动 。“吃年”过去后 , 就要把铜鼓、芦笛收起来 , 开始春耕 。苗族分布较广 , “吃年”时间不同 , 有的在十月 , 有的在冬月 , 有的在正月 , 而雷公山一带的苗族“吃年”分三次过 , 九月吃初年 , 十月吃中年 , 冬月吃完年 。
4、拔雉毛:广西苗族小伙子向意中人求爱 , 在芦笙上插上一支美丽的野鸡毛 , 对着姑娘吹起动听的曲子 。小伙子舞动着芦笙使野鸡毛轻拂着姑娘的脸颊 。假如姑娘有意 , 就随手拨下芦笙上的野鸡毛;反之 , 就不拔而转身走开 。
5、住吊脚楼:吊脚楼一般2~3屋 , 飞檐翘角 , 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 , 栏杆雕有各种图案 。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 , 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 , 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 。上层为人居住 。
苗族没有自己的书面文字 , 是如何传承自己的文化精神的?220世纪80年代 , 黔东南州雷山县文管所收集到一些石碑残片 , 年代无法辨认 , 上有与汉字笔画相仿而无法识读的方块文字若干 , 疑为古代曾使用的苗文 。此外 , 在其他苗族聚居区 , 也有各类“苗文”存在过的痕迹 , 但都和雷山残碑上的文字一样 , 早已不为人所用 。没有书面历史流传的苗族 , 通过一代又一代歌师的口传心授、应时而歌 , 感知着远古先民筚路蓝缕的坚韧与精神世界的丰足 。
酒歌是苗族古歌的一种 , 通常在节日、嫁娶的喜庆宴席上演唱 。
“开天辟地”“枫木歌”“洪水滔天”和“跋山涉水”是苗族史诗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 , 主要流传于黔东南州台江、榕江、 雷山、施秉等县;流传久远、版本复杂 , 大体依照时间顺序展开;内容极其丰富 , 大量运用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反问 等修辞手法 , 讲述苗族传说中的起源、传统信仰、历史大事及英雄人物等 , 并涉及生活习俗、社会管理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采用五言体 , 押苗韵 , 充满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 。除此之外 , 在贵州西南部的紫云县 , 还发现了记载西部苗族历史、文化和迁徙过程的英雄史诗《亚鲁王》 , 篇幅巨大 , 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四大史诗之一 。苗族史诗的内容并不能作为客观事实来看待 , 却为我们探知苗族先民的社会发展历程、思想观念、生存环境等提供了良好的观察角度 。
贾师唱贾 。
广义的苗族古歌还包括古代传承下来的酒歌、情歌、出嫁歌等 。其中最有代表 性的是流传于黔东南苗族地区的“贾理”和“刻道” 。贾理所唱系乡规民约 , 用以约束族人的日常行为、解决争端 。刻道是男女嫁娶时开亲歌的一部分 。或者可以说 , 苗族古歌一面承载着苗族人自远古年代累积而成的集体记忆 , 另一面则紧密联结着每个个体的世俗人生 。
传统苗族社会没有成文法律 , 自古流传的事 例与道理 , 经历代贾师(理老)实践、融 合、精炼 , 形成一套被普遍认可的宗教、法 律和道德观念及执行方法 。贾师平常从事劳 动生产 , 邻里产生纠纷时则变身为仲裁者 ,  配合贾签(理片)唱出内容实在、明白易懂 的贾理 。贾师每讲一理 , 便放下一支贾签 ,  判断是非曲直 , 真正以“理”服人 。有时 ,  纠纷各方会各请贾师 , 对阵打擂 , 你来我 往 , 唱到一方无言以对为止 。无论以贾理评 断的结果如何 , 被评断者都要接受 , 不服贾 理者会被乡人厌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