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侨之家的好听名词,中文的倒装句怎么使用( 八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 。(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司马迁《陈涉世家》)
六、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 。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
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
七、省略句
(1)省略主语 。省略的条件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 。古今汉语都有省略,但古汉语的主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更多,更为错综复杂 。例如:
①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 )奔,( )食而从之 。(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来了 。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以啮人,( )无御之者 。然( )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宛、瘘、疠……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对话中或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特别是动词谓语 。例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 )而竭 。
[简析]此句属承前省,后两个分句的动词谓语“鼓”承第一个分句的谓语省略了 。
有时省略的动词谓语或谓语部分(包括宾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参照上下文加以补充,才能准确地理解 。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
[简析]例句中的“以信”“以情”,都是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后面分别省略了主要动词“告”和“论” 。
(3)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有时是可以省略介词的 。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 。例如:
①至则无所用,放之(于)山下 。
②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 )地,拔剑撞而破之 。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简析]①句中“山下”,是表示处所的名词,前面省略了介词“于” 。②句中“座上”“地”是表处所的词语,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 。这类的“于”字省略在古汉语里很普遍 。
(4)省略中心词 。
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在常规句子里,中心词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的 。但是,古汉语里却存在着省略中心词的现象 。因此,读文言文时,就不能不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