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侨之家的好听名词,中文的倒装句怎么使用( 四 )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
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 。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 。(《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 。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 。(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司马迁《陈涉世家》)
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