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侨之家的好听名词,中文的倒装句怎么使用( 三 )


5.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 。”(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 。”(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 。”(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