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季札有何关系孔子为什么为他写碑文?

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寿氏,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汉书》中称为吴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封于延陵(今常州一带),后又封州来,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常州武进焦溪的舜过山下 。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 。葬于上湖(今江阴申港),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个古篆是孔子所书 。
网络配图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怎么会为这位碑主写碑文呢?据地方史料记载吴国公子季札为谦让王位弃室而耕,隐避于茅山脚下,今属丹阳县延陵乡的王甲庄 。当时这地方虽属云阳邑(今丹阳县的古称),但尚是一片沼泽湖汊,人们尚未懂得种植庄稼,只知道挖取湖汊中的水生植物嫩块茎和捕鱼为生 。季札将中原的大豆、麦子种子献给人们,并传授种植经验;又将越地育稻方法教会人们,还教人们如何养蚕、制茶,做出王官中才能品尝到的美肴 。由于季札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幸福,人们推举他做酋长,他不做 。鲁襄公二十五年(前548年),王诸樊卒 。季札被封于延陵,号曰“延陵季子” 。
封地长带形,中心在今常州市,全部面积包括今武进县全部、丹阳县东南部和江阴县部分地区 。季札多次作为吴国使者出使中原,为吴与中原各国之间友好往来作出了贡献 。《史记》有太史公言“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 。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季札死后,举国哀悼,消息传到鲁国,孔子久慕季札贤名,特派学生子游持自己所书简前往凭吊 。季札的墓在离故居王甲庄9里之处,建庙立碑,碑文相传即孔子派子游带来的简,分两排书,曰“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 。碑当时刻为两块,另一块竖立于江阴申港(相传为季札常往之地,又说是他的出生地) 。其时,吴国出使中原各国,以及各中原国来吴的使者谒拜季札墓,要从云阳驿进9里,很不方便,奏请吴王批准,又在云阳驿复制了一块碑 。
网络配图
这样,世上即有三块“十字碑” 。《中国名胜词典》说“此碑始刻于何时无考” 。碑高2.34米,阔1.06米,厚12厘米 。《乾隆丹阳县志》记载“在延陵镇西九里 。……
有孔子十字碑,因墓建祠 。墓在今神座下墀有石高二丈许,奇巧不可名状,每大雨水从石下泄,名‘消水石’ 。《江南通志》说“江阴县申浦延陵季子墓亦有是碑,君子(即孔子)作季子字画小屏 。”
此碑文是否为孔子所书,颇有争议 。《镇江政协》1984年第1期《丹阳延陵季子墓碑》一文说“孔子久慕季札名声……故委派弟子子游前往,并手书‘呜呼有吴君子’凭吊 。……后来,子游又加了四个字 。文为“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 。”《中国名胜词典》“延陵季子墓碑“条载”……
世称十字碑,相传为孔子所写,古人考证原碑只‘呜呼有吴君子’六字,是古篆,‘延陵之墓’四字是方篆,两者不同,怀疑是汉人篡入 。”《九里志》“十字碑”条云“十字碑在延陵西九里吴季子庙中 。孔子篆书文曰“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 。’历代绵远,其文残缺 。开元中,敕殷中容摹之,大历十四年,润州刺史兰陵萧定重摹刻石,碑阴有张从申书 。‘登览之胜’、‘遥碧远明’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对此持完全相反的意见,否定孔子写碑文的可能性 。他在《金石录》中这样说“孔子未尝至吴 。以《史记 。吴太伯世家》考之,其历聘请侯,面不逾楚,推其岁月,踪迹未尝过吴,不得亲铭季子之墓 。又其字特大,非简牍所容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