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寻行为,什么是搜寻理论( 十 )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理论研究

信息搜寻行为,什么是搜寻理论

文章插图
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前不久授予了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以表彰他们70年代在“使用不对称信息进行市场分析”领域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
传统经济学基本假设前提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 。实际上人们早就知道,现实生活中市场主体不可能占有完全的市场信息 。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行为在理论上就称作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为减少或避免这类行为的发生或者降低信息搜寻的成本,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经济学家为此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模型 。上述三位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正是在信息具有价值这一基础上,将信息不对称理论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得到了实践的验证,从而揭示了当代信息经济的核心 。
首先是阿克尔洛夫以其在哈佛大学期刊发表的论文《次品市场》,拉开了对信息不对称在商品市场应用的序幕;斯蒂格利茨分析了保险市场、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缺乏信息的交易方应当如何获取更多的信息;斯彭斯则以其博士论文《劳动市场的信号》,对人才市场存在用人单位与应聘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
阿克尔洛夫在1970年提出的分析旧车市场的“柠檬?(次货或二手货)模型,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在旧车市场上,只有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买者只知道车的平均质量,因而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价格;而在一辆旧车的任一价格上,那些最差的次品车的主人最急于将他们的车出手;当买主把这些次品买回家后,才会逐渐发现它的缺陷;一段时间后,卖主能够接受的旧车的平均价格会下降,那些持有缺陷最轻的车的车主这时会认为还是将车留着自己用更为合算;这意味着,那些还留在市场上出售的汽车的平均质量又进一步降低了 。因此说,随着价格的下降,存在着逆向选择效应: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会退出交易,只有质量低的卖者才会进入市场 。将该模型扩展到整个商品市场,逆向选择就说明了假冒伪劣商品对市场的破坏作用:它们以低价出售,有可能将好产品挤出市场,并摧毁消费者对市场的信任,导致市场的萎缩,从而最终降低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但是,无论是生产优质产品的厂商还是消费者,都能找到更好的传递信息和搜索信息的途径 。首先,厂商可以提供保修承诺或以广告来向消费者传递优质产品的信号;其次,可以建立独立的质量监督、认证机构,帮助消费者识别劣质产品;此外,还有合同解决办法(即在合同中对交易双方进行行为约束)和信誉解决办法(即允许提供优质产品的厂商获得超额利润——“信誉租金”,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 。厂商一旦在信誉上出问题,必定损失利益 。这就使信誉成为一种真实的信号) 。
同样,在保险市场上,道德风险来自保险公司不能观察到投保人在投保后的个人行为:如果保险者不按常规履行合同或故意遭险,往往会使保险公司承担正常概率之上的赔付率;这时的逆向选择来自保险公司事前不知道投保人的风险程度,从而使保险水平不能达到对称信息情况下的最优水平 。当保险金处于一般水平时,低风险类型的消费者投保后得到的效用可能低于他不参加保险时的效用,因而这类消费者会退出保险市场,只有高风险类型的消费者才会愿意投保 。当低风险消费者退出后,如果保险金和赔偿金不变,保险公司将亏损 。为了不出现亏损,保险公司将不得不提高保险金 。这样,那些不大可能碰到事故的顾客认为支付这笔费用不值得,从而不再投保,高风险类型消费者就会把低风险类型消费者“驱逐”出保险市场 。这就是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合同,将不同风险的投保人区分开,让买保险者在高自赔率加低保险费和低自赔率加高保险费两种投保方式之间选择,以防止被保人的欺诈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