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辜负了乾隆,还是乾隆错过了历史?( 二 )


乾隆借编纂《四库全书》大肆销毁反清著作,并由此带来扩大化的文字狱,开文化暴政(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之先河,欧立德在书中对此也有提及,但着墨不多,《乾隆帝》一书也必然因此持续引发争议 。事实上,乾隆皇帝的文化成就,不过是为了巩固其政治地位和统治合法性的政绩工程,外加满足其个人的虚荣心,不值得大书特书 。如果说乾隆年间的文化艺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最根本的动力因素其实在于这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更多外民族文化元素通过已经发育成熟的汉文化得以呈现,带给人耳目一新的观感,仅此而已 。
为什么乾隆注定不能成为改革者?
《乾隆帝》一书有多个章节都在探讨乾隆时期的中国错过历史转型机遇的原因 。欧立德认为,清帝国与历史上以往的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既有相似之处,更具有两大不同:
首先是清帝国作为中国中原正统王朝的继承者,必须在体制与结构上承接汉唐以来的传统,皇帝事实上不可能随意开展大范围的创新,乾隆注定不能成为另一个彼得大帝;
其次是这个帝国的统治者是少数民族,必须时时刻刻注意人数和知识权力占优的汉人的反扑,也就是说,无论是乾隆,还是之前的康熙和雍正,都必须力促满汉融合,围绕这个政治正确主题行事 。事实上,在清朝建立200多年后起事的拜上帝教,尽管主要成员均为汉人,就因为教义无法衔接中国的思想和政治传统,因而首先迎来了汉族地主与儒生的结盟打击 。
【历史辜负了乾隆,还是乾隆错过了历史?】错过转型的另一项主因是清帝国的统治集团满洲(满族)沿用的特殊体制,使其越来越难涌现出可堪大用的文武人才 。清朝一统中国前,皇太极就曾发出警告,要求皇室吸取金朝教训,避免满族健儿被汉人腐朽的官僚文化和脂粉气所腐蚀,为此,满族子弟被限制从事军政之外的职业,由国家供养,还实行统一居住 。这本是为了确保满族子弟特别是皇室子弟具备尚武精神,但事实上却加速了这个特殊利益集团的腐化和衰败 。事实上,无论是皇族宗室,还是权贵子弟,“圈养”注定只能培养出一代更比一代差的接班人体系 。
乾隆登基后,曾进行了50余次围猎,还曾多次下旨要求满人官员讲满语,这些努力收效甚微 。满族集团人才稀疏(傅恒、福康安父子是乾隆年间极其少有的宗室英才,属于孤例),汉族知识分子又深受传统之困,这就使得已经拥有“睁眼看世界”条件的乾隆无法做到以一己之力推动国家的转型 。再说了,乾隆本人也是在清代皇族“圈养”体系中长大的,所参与过的竞争仅仅是几个亲王、贝子之间的夺嫡争储竞争,没有压力也没有必要去睁开看世界的眼睛 。
年轻版的乾隆会善待马戛尔尼吗?
乾隆究竟是不是主流历史学界描绘的那个昏庸保守无知帝王?欧立德在《乾隆帝》书中第八章就此提供了殊为有力的“翻案”分析 。在他看来,清帝国与此前的中国中原王朝一样,都需要经营朝贡体系,需要洞察东亚、东南亚、中亚区域局势,这就使得皇帝及其大臣队伍很难做到完全的闭塞保守 。
第二项“翻案”证据是乾隆时期仍有许多欧洲人居住在北京,多为以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测绘师、画匠、乐师、翻译家身份出现的欧洲传教士,其主要服务对象就是皇帝本人 。乾隆皇帝与其祖父康熙一样,痴迷西方艺术,圆明园中甚至就有模仿凡尔赛园艺风格的建筑 。
证据之三,乾隆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包括对俄、经由俄国对欧的陆路贸易,及海上贸易,为朝廷及皇帝内库贡献了大量的税银,《乾隆帝》书中甚至还引用皇帝的原话指出,皇帝希望丝绸、瓷器、茶叶等出口驱动型工业能够打破官办企业的陈腐旧病,获得更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