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朱元璋称帝31年为何称洪武三十五年?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十,当了三十年皇帝的朱元璋,在西宫病逝升天 。他这一死,给朱姓后代和历史学家都留下了大量谜团,至今不解 。民间传言和正史上的记载都说,朱元璋1328年9月18晚上出生时,就有异象发生 。
而他的死,民间传说也应验了天意 。本来朱元璋应该当35年皇帝的,结果在洪武三十一年就死了 。但是,常读明史的人会发现,史书上还有“洪武三十五年”的说法,如《灵谷禅林志》中有“洪武三十五年、永乐四年,道士刘渊然在此(南京紫金山上珠湖洞)埋石告天·····”的文字 。
【揭秘:朱元璋称帝31年为何称洪武三十五年?】有人会说,这是朱棣篡权后,抹去建文帝朱允炆四年朝政、续用洪武纪年而造成的“时间差” 。事实上,从因果关系来看,里面并不这么简单 。
朱元璋少当了五年皇帝,这么重大的历史“差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据说朱元璋会的御用大师、会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早就料到了 。今天就来扯这方面的闲篇 。
朱元璋是中国帝王中少有的称职皇帝之一,一生都为天下着想,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朱元璋在死前一年,即1397年12月份得了一场大病,那时朱皇帝正好七十岁,这么大年纪生了这么大的病,一般来讲就是要死了的征兆 。
当时朝中大臣都为他的龙体担忧,他自己也以为活不长了,或许在病床上朱元璋梦里已看到了早他而去的马皇后秀英在孝陵内给他托梦,向他招手了呢 。实际上,朱元璋是个很实际的人,心里明白皇帝是“万岁”不了的 。于是,生前已把有可能给朱氏江山带来隐患的大臣斩尽杀绝了,并备好朱允文在日后登基秘诏 。
网络配图
据《明书》记载,考虑到分封在各地的儿子可能造孙子朱允炆的反,于是下令诸王不得回京奔丧 。
而朱元璋最担心的就是四子燕王朱棣不服 。为什么朱元璋会有这种预感,因为朱棣的能力强于朱允炆,这从一件小事上就能看出 。一次朱元璋看到马尾随风飘动,出题“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应对“雨打羊毛一片毡”,站在一旁的朱棣应对“日照龙鳞万点金” 。
朱元璋即兴点评,觉得朱棣应对的有气派,而朱允炆的太软,虽然没有语病但过于平常了 。从中可以看出朱允炆与朱棣在水平上的差别 。事实上,朱元璋的担心很快就被验应了,早有夺位之心的朱棣在朱元璋死后几天,即带人赶到了淮阴,图谋不轨,被大臣以高皇帝有遗命挡回 。如果不是朱元璋的远见卓识,说不定朱棣1398年就当皇帝了,也就不会有建文帝了 。
哪知,寿不该打折的朱元璋却从冬天的病中挺了过来 。民间传说,主要是朱元璋的阳寿尚未了,他是1368年正月在南京即位、建立大明王朝的,是年为洪武元年 。而当年传说,朱元璋自登基那天起,应该当足三十五年皇帝的 。如果1397年就死了,等于老天爷还欠朱元璋的人情呢 。
实际上呢,朱元璋熬了半年后,还是没有逃过一次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七,朱元璋和大臣议政之后回到后宫,觉得很累,就躺到床上休息,哪知这觉竟然朱元璋一生睡得最长的一次,睡过去了 。
根据记载来看,在冬天的病好后,朱元璋仍硬撑着上朝,像以前一样操持政务,可以说是累死的,用今天的话来讲朱元璋是鞠躬尽瘁一点不为过 。那么,既然朱元璋应该做35年的皇帝,但算一下,至他死时才三十年啊,连头连尾也不过三十一年 。
对此原因,史上有两种版本,似乎都称朱元璋少当了五年皇帝是阴差阳错,含有“天意” 。一种版本是“偷鱼说” 。当年朱元璋还是一介布衣、尚未变成龙身时,有一次在凤阳老家的河里逮鱼,那时连年灾荒发大水,也没有好吃的,朱元璋便经常提网到河边逮鱼解馋 。有一次他逮到了一篓子红鱼(皖北民间称呼,学名鲤鱼),数一下共有35条之多 。在河边看热闹的同乡陈四,便有意戏弄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