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能力 , 素为世人称颂 , 亦常被后人赞之为“千古第一明君” 。他十六岁应募从军 , 十八岁助父起事 , 后率唐军东征西讨 , 终至全国统一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 , 他成功发动“玄武门事变”后被立为太子 , 二个月后即帝位 , 史称唐太宗 , 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李世民在位(公元626-649年)期间 , 吸取隋亡的教训 , 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民族等诸多方面 , 实行了一系列的开明政策 , 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 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恢复和发展 , 使人民生活逐渐安定 , 国力不断增强 , 因而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被后世称为“贞观之治”的繁荣兴旺局面 , 为后来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有雄厚坚实的基础 。那么 , “贞观之治”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 它涵盖了一些什么内容呢?根据各种史料记载 ,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网络配图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1]) , 唐朝第二位皇帝 , 在位23年 , 年号贞观 。名字取意“济世安民” , 陇西成纪人 。[2]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 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 。生于开皇十八年(599年) , 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 , 他率部征战天下 , 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 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 。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 , 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 他虚心纳谏 , [3]厉行俭约 , 轻徭薄赋 , 使百姓休养生息 , 各民族融洽相处 , 国泰民安 , 对外开疆拓土 , 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 , 重创高句丽 , 设立安西四镇 , 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 , 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 “功大过微 , 故业不堕” , 为后世明君之典范 。[4]庙号太宗 , 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 葬于昭陵 。
第一 , “安人宁国” , 删削繁苛
通过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 , 李世民认识到老面姓的力量可以决定一个国君的命运 。为了避免重蹈隋朝的覆辙 , 从贞观初年起 , 他就特别注意处理好君与民的关系 。他引用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 , 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 , 亦能覆舟 。”“国以民为本” , 民心向背乃国家存亡之基础 。为了做到“安人宁国” , 必须删削繁苛 , 先存百姓 , “安诸黎庶” , 使其“各有生业” 。他在全国实行“省徭赋” , “务积于人”的政策 , 尽量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 , 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 , 得到温饱 。
李世民从历史的教训中认识到 , “徒益其奢侈”乃危亡之根 。为此 , 他于贞观之初便采取了一系列厉行节约 , 限制奢侈的措施 。譬如停止诸方进贡珍贵异品 , 限制营造宫室 , 破除厚葬旧俗 , 如有违反 , 依法问罪 。在他的影响下 , 许多重臣都崇尚俭约的生活和简肃的作风 。与此同时 , 他也比较体察民间疾苦 , 并采取了一些“恤民”措施 。所有这些 , 都是为他“安人宁国”的治国总则服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