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民风民俗有哪些


汉族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民风民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民风民俗有哪些1中国的民风民俗有:除夕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春节拜年、走亲戚;元宵节吃元宵;寒食节祭扫、踏青;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 。
1、除夕
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 。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
2、春节
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
3、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 。
4、寒食节
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
5、清明节
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
不知道这5个民俗,就别说你了解山东,更别说你是山东人2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冠以“民间”二字,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 。中国的民间艺术涉及领域宽广,其中还不乏很多“绝活” 。不知道这5个民俗,就别说你了解山东,更别说你是山东人!
1、章丘梆子
章丘梆子,也叫“东路梆子”、“山东讴” 。流行地区以中东章丘为中心,是蒲州梆子经河北流入山东后形成,至少在一百五十年以前,即在这一带流行 。此外,还保存有昆曲、本地乱弹、扬州乱弹、柳子、拨子、罗罗、二黄等声腔 。乐器以大胡琴、胡琴为主 。
2、杨家埠木版年画
杨家埠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三大产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寒亭杨家埠)之一,自古至今盛产木版年画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 。
潍县杨家埠木版年画是流传于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的一种民间版画,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 。杨家埠村在潍坊市东北15公里处,由于盛产木版年画而远近闻名 。杨家埠木版年画始于明朝末年,繁荣于清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我国著名的三大民间年画之一 。清代乾隆年间,是杨家埠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 。杨家埠木版年画当时的杨家埠村已有“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画版数万”之说,年画销售量每年高达数千万张,除满足当地民间需要外,还远销江苏、安徽、山西、河南、河北、东北三个省和内蒙等地 。曾以品种多、规模大、销售范围广而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三足鼎立,成为名嗓一时的中国民间三大画市之一 。
明代隆庆二年后,杨家埠年画艺人创立了“恒顺”、“同顺堂”、“万曾城”、“天和永”等四家画店 。清代乾嘉年间,杨家埠木版年画开始兴盛,至咸丰年间达到鼎盛,一时间,当地出现了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的盛况,年画人才辈出,杨家埠木版年画曾行销大半个中国 。1949年后,因战乱而一度萧条的杨家埠木版年画枯木逢春,重新焕发了生机 。1952年,杨家埠木版年画印制780万张 。1979年,原潍县政府成立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专门对杨家埠木版年画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创新 。
3、蓝关戏
蓝关戏是流传于胶东半岛的莱州及招远等地的一个古老的高腔剧种,是弋阳腔在胶东的后裔 。据有关典籍记载、著述表明及历代艺人的口碑资料,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 。明代末年,弋阳腔在其风靡全国之时传至莱州,成为早期“蓝关戏”发生的重要契机,促使了它的孕育和萌生 。蓝关戏即是以“错用乡语”的音调特征沿袭和模仿弋阳腔,“其节以鼓,其调喧”的表现形式和吸收了胶东的民间曲调及其他成分 。
蓝关戏“帮、打、唱”三位一体,交映生辉,成为该剧种音乐的三大支柱,当地群众“会唱者,颇入耳”,素有“蓝关开了台,婆娘跑掉鞋”之说 。蓝关戏上演的剧目有近百出,主要为《东游记》与《西游记》两部大型连台本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