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民风民俗有哪些( 二 )


蓝关戏的历史是一部声腔剧种的发展史,蓝关戏的衍变和传承,是我们探索蓝关戏古老文化内涵的“向导”,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和历史资料价值 。发掘、抢救和保护这一古老剧种对丰富完善中国戏曲史和发展民族音乐事业大有裨益 。
4、茂腔
茂腔这一地方剧种自产生、流传、发展至今,虽历经数百年,但名称确定的较晚 。1954年,华东地区组织戏剧观摩演出时才由组委会正式命名为“茂腔” 。此前,人们多称作“周姑子调”或“肘鼓子戏”、“冒腔”等 。当时的“华东区戏剧观摩演出纪念会刊”提到:山东流行着一种敲着狗皮鼓替农村中有灾难疾病的农民开锁还愿的迷信活动,唱腔称为周姑子调,后来在高密及周边地区演变为戏剧,由于该曲调的明显特点是尾音“打冒”,“冒”与“茂”音同,取“茂”是愿该戏发展茂盛 。因此将其名称定为“茂腔” 。
茂腔的雏形是早在明代就流传民间的“姑娘腔” 。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万历年间钞本《钵中莲》提到“姑娘腔” 。清康熙年间李声振所著《百戏竹枝词》述曰:“唱姑娘,齐剧也,亦名姑娘腔 。”再后来的史料解释说:“姑娘腔”,人们也叫作女儿腔、巫娘腔 。
5、聊城杂技
聊城地区是中国杂技的发源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晚期,聊城是东夷人活动的主要区域,当时东夷人的首领蚩尤据说便是一位杂技高手,古代杂技就源于角抵戏即蚩尤戏 。聊城杂技现分布于东阿、茌平、阳谷等县及其周边地区 。
春秋战国时期,聊城杂技马戏得到初步发展,到汉代已经基本成熟 。三国时期,杂技马戏在聊城的东阿一带已很盛行,成为一种以杂技为主兼有其他技艺的表演形式,东阿王曹植曾以“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的诗句来描述这种状况 。历史上黄河经常泛滥成灾,许多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弃农学艺,东阿县孟庄、贺庄、张大人集等村就是著名的杂技村 。民国初期,仅东阿县就有几十个杂技马戏班 。此外,阳谷、茌平、莘县、临清等还有几十个杂技团 。其中有些团体曾到朝鲜、日本、新加坡演出 。1955年,东阿县正式组建马戏团8个 。1970年,成立了聊城地区杂技团 。
聊城杂技历史悠久,艺人辈出,逐渐形成了富有齐鲁特色的杂技行业文化体系 。聊城杂技主要包括马戏、魔术、表演三大种别,重视腰腿顶功,突出新、难、奇、美、险,艺术风格朴实、英武、粗犷,素有齐鲁英豪之称,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
【汉族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民风民俗有哪些】民间艺术是表意的艺术之一,即像它们自己说的:“从心里想出来的”,“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不能用科学的解剖透视法去衡量它,也不能用专业美学的标准欣赏它的好坏、美丑,而应通过民间美术特有的“吉祥美好”等情趣及稚拙的表现手法去感受、体会、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