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在哪个位置 郑国渠在哪里哪个地方( 三 )


二、工程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不得不说郑国是一个少见的间谍,作为一个韩国人,为了自己国家舍生忘死;作为一个水利专家,有着工匠精神,对工程建设尽心尽力,鞠躬尽瘁,至于郑国的最后命运,史料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得而知 。郑国根据关中平原北部的地形特点,经过精心测量,决定从中山(今陕西泾阳西北)以西谷口的地方开渠,直至洛河 。
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 。泾河从陕西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平原 。平原东西数百里,南北数十里 。平原地形特点是西北略高,东南略低 。郑国渠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地形,在礼泉县东北的谷口开始修干渠,使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区最高地带,不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可灌田四万余顷 。郑国渠开凿以来,由于泥沙淤积,干渠首部逐渐填高,水流不能入渠,历代以来在谷口地方不断改变河水入渠处,但谷口以下的干渠渠道始终不变 。
三、郑国渠的独创之处
我们现在经常讲引水的原则是水源足,自流,工程量小,而郑国渠都具备了,要知道在当时社会这是很了不起的 。郑国放到今天绝对能评上“大国工匠” 。
1.自流
郑国在勘查之后,在渠系布置上,把干渠设在渭北平原二级阶地的最高线上,从而使整个灌区都处于干渠控制之下,既能灌及全区,又形成全面的自流灌溉 。
自流
2.渠首位置选择在泾水流出群山进入渭北平原的峡口下游,这里河身较窄,引流无须筑过长的堤坝 。另外这里河床比较平坦,泾水流速减缓,部分粗沙因此沉积,可减少渠道淤积 。
3.修有退水渠
关中平原尽管也是温带季风气候,但是因为位于内陆,土壤盐碱化严重,郑国渠采用的是大水漫灌,建有退水渠可以减轻土壤盐碱化 。在引水渠南面修退水渠,可以把水渠里过剩的水泄到泾河中去 。川泽结合,利用泾阳西北的焦获泽,蓄泄多余渠水 。大家是不是想到了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这也许是受郑国渠的建设的启发 。
4.采用“横绝”技术,增加灌溉水源
把沿渠小河截断,将其来水导入干渠之中 。“横绝”带来的好处一方面是把“横绝”了的小河下游腾出来的土地(原小河河床)变成了可以耕种的良田 。另一方面小河水注入郑国渠,增加了灌溉水源 。
四、郑国渠的历史作用
1.农业大发展
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 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 (《史记·河渠书》) 。
2.助秦灭六国
司马迁把郑国渠兴建的事迹记载在《史记》中,并将郑国渠与秦国兼并诸侯相联系,足见其对该水利工程评价之高 。郑国渠修建十五年后,秦灭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统一 。
3.衣食京师
郑国渠的作用一直影响到中国最为强盛的汉唐两个王朝,因为郑国渠的灌溉,关中富饶的物产供养着京师长安的亿万之口,汉唐盛世的国都呈现着歌舞升平的景象 。
4. 恩泽后人
郑国开凿的这条渠虽然几度淹废,但2000多年来中国的几乎每一个王朝都曾用心经营这条渠,并在它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建设,郑国渠自秦国开凿以来,历经各个王朝的建设,先后有白渠、郑白渠、丰利渠、王御使渠、广惠渠、泾惠渠,直到今天郑国渠的后代工程仍然在灌溉着关中大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仍然在享用着渠水带来的恩惠 。
试题链接:
试题1: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是在战国末年由秦国修建,它利用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引泾河水缓缓流入洛河 。郑国渠对渭河平原(又称关中平原)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史记·河渠书》对郑国渠记载到:“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盐碱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当地关于郑国渠的歌谣云:“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灌且粪,长我禾黍……” 。自公元前246年到公元1930年,郑国渠渠首(从泾河取水的地方)曾六次变更 。下图示意郑国渠位置及历代渠首位置 。
(1)说出《史记.河渠书》中关中平原“凶年”所指代的自然灾害,并分析其形成的气候原因 。
(2)简述郑国渠对改善渭河平原农业土壤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