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在哪个位置 郑国渠在哪里哪个地方( 二 )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郑国渠建成6年后,秦军直指韩国,此时的关中平原已经变成了秦国大军的粮仓 。对这时的秦国来说,疲秦之计真正变成了强秦之策,而对韩国,却意味着真正覆灭的开始 。郑国渠建成15年后,秦灭六国,实现了天下统一 。
郑国渠湮废了,但它一直吸引着人们探寻的目光 。1985年冬天,陕西省文物保护中心的秦建明来到泾河边,终于寻找到了失踪的郑国渠,它位于泾河瓠口一带的礼泉湾里村和上然村之间,被当地人叫作老虎岭的地方,就是二千多年前的郑国渠首遗址,它完全是人工堆起来的杂土,不是自然原生的,老虎岭就是秦土 。至此,迷失千年的郑国渠终于浮出水面 。两千多年后,就在郑国渠遗址不远处,有了一座新的水利工程,名字叫泾惠渠,含有惠及关中大地和百姓之意 。
今天,关中平原上的130多万亩上好的良田,其恩惠的源头,就是郑国渠 。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3678地理工作室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
郑国渠不同于前面写过的木兰陂和它(tuo)山堰,木兰陂和它(tuo)山堰的修建源自民间和底层的地方官员的自愿,而郑国渠作为中国水利工活化石,背后关系着皇皇权、谍战、民生 。木兰陂和它(tuo)山堰的的命名都与修建的地名有关,而郑国渠是用主持修建者----郑国的名字来命名的,这也让我想到近几天的一个热点,前几天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3月19日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总统职位,由他最信任的人之一----哈萨克斯坦议会上院议长卡瑟姆若马尔特·克米列维奇·托卡耶夫任总统 。当天托卡耶夫宣誓就任哈萨克斯坦总统,直至2020年大选 。在发表就职演讲时,托卡耶夫提议用纳扎尔巴耶夫的名字“努尔苏丹”重新命名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斯塔纳 。
一、郑国渠背后的皇权、谍战、民生
战国时,我国历史朝着建立统一国家的方向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全国 。兼并战争十分剧烈 。关中是秦国的基地,它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力量,以便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需要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 。
韩国是秦国的东邻 。
战国末期,在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中,当秦国国力蒸蒸日上,虎视眈眈,以“牛耕田,水运良”来形容那时的秦国,当时这位站起来的巨人把目光投向了身边的韩国,因为韩国正挡住了秦国正向东扩张的要道,秦军被称为虎狼之*****的武器也十分锐利,就算是深埋地下2000多年,出土的兵器刃口仍然锋利,面对强秦,韩国成了惊弓之鸟,韩国都城像候鸟一样迁徙,从山西的平阳迁到河南宜阳,后又迁到禹县,最后才在中原腹地的新郑落下脚来,然而这并不能躲避秦国咄咄逼人的攻势 。
公元前246年,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 。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 。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 。后人们这样描述这场战争“以大工程作为彼此攻战之器可谓千古奇战” 。
秦王嬴政元年,郑国到秦国面见秦王之后,陈述了修渠灌溉的好处,极力劝说秦王开渠引泾水落石出灌溉关中平原北部的农田 。本来就想发展水利的秦国,很快地采纳这一诱人的建议 。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 。
郑国觐见亲王
郑国跑到秦国去献计能成功本身不是一件特殊的事,有着天时、地利、人和时机 。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把水利当成强国之本的思想已经产生,各国还把水利当做农业丰收,国家强盛的大事,兴修水利成为国家一项重要的职能 。而关中平原海拔较高的地方要发展农业必须有灌溉工程才行 。当时秦国有出于战争当中对于粮食的需要,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如果没有强大的粮食支撑的话,一个国家不可能长期打仗的,或者说能打胜仗,对于当时的诸侯国来说,粮食是决定胜败的关键,一场大战下来,要消耗百万斤甚至上千万斤的粮食,为了获得在兼并战争中需要的数额巨大的粮食,秦国在向关东六国作战的同时,十分重视开垦耕种,而对农业来说,水利就是最要命的事情 。
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 。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汉书·沟洫志》嬴政是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 。经过几个寒冬酷暑,经过成千上万民众的艰苦努力和辛勤劳动,大渠终于修成了 。渠成之后,引来含有泥沙的泾水灌溉关中北部的盐碱地四万多顷,每亩可以收获粮食六石四斗(就是现在亩产600斤) 。于是关中成为肥沃的田野,再也没有荒年 。关中地区的老百姓为了纪念郑国的业绩,就把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