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县特色美食小吃,临高县美食( 二 )


美巢村,以前写作买愁村 。位于古琼州府西去的驿道边,是古代官员、商贾、黎民百姓走西线去儋州、崖州必经的村落 。南宋爱国诗人枢密院编修胡铨途径此地时从当地人口中听到买愁这个音后,掀髯一笑,竟然心情大好的口占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 。后人评价诗中道出了中国南北两个绝妙天成非常有趣的地名对 。即海南的“买愁村”与山西的“闻喜县” 。
其实买愁或者现在写成的美巢,都是临高人用临高话命名的地名,因听写记述的人不同而写作迈、麻、马、美 。汉义为母亲、雌性、姓氏、植物或物体之中最大者(参考刘剑三教授《海南地名及其变迁研究》)
美巢村的八音舞表演
胡铨路经临高,传播中原文化,在他的教导下临高出了历史上的第一个举人 。临高邑人也建立了“澹庵祠”、“澹庵书院”、“澹庵井”来纪念他 。可以说这是胡铨之于临高的文化肇基 。而县令谢渥,则可以说是临高文化的开拓者 。是他把临高的治所迁到现址,并按照当时县城的标准进行大规模的建设 。
谢渥,先祖居河南,是东晋著名宰相谢安的第十九代孙,南宋绍举二年(1132年)出任临高县令 。他到任临高县令后,就以革除弊政开发临高为己任,不仅迁移治所,还重视发展农业,创办学校,培养人才,为临高人民做了很大贡献 。后世人为了纪念谢渥,将他供入临高文庙名宦祠 。
在临高还有一个和谢渥相关的名词——“哩哩美”
临高——“哩哩美”
“哩哩美”渔歌的起源可追溯到南宋绍兴年间 。当时的临高县令谢渥,是临高县历史上的知名县令,至今仍为临高人民所怀念 。谢渥任临高县令后,体恤民众,关心教育和农业,重视渔业,渔业生产连年丰收,渔村处处回荡着渔姑甜甜的叫卖声 。
临高人酷爱民歌,民歌全靠口头创作、口头流传 。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特有的民族风格闻名于世 。1962年《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著名剧作家田汉在临高倾听了民歌演唱后赋诗说:椰子林边几曲歌,文澜江水袅新波 。此间亦有刘三妹,唱得临高生产多 。
临高民歌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 。按曲牌和演唱内容、场所不同,大体可分为渔歌(哩哩美、呐么哩、追鱼调)、山歌(朗叹、姐嘛哩、阿啰哈、念磨美)、唱哭歌、儿歌等 。
乡贤祠
祭祀谢渥的名宦祠位于临高文庙一隅,另一隅有祀奉临高第一个举人戴定实,进士刘大霖和诗绝王佐的乡贤祠 。
临高文庙其实有一个特别长的名字,叫“临高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庙”,亦称孔庙、圣殿、儒学、学宫 。临高文庙由大成殿、大东门、东庑、古庑、名宦祠、乡贤祠等组成,大成门前有棂星门、泮池、金水桥、东斋、西斋等,梁枋檐板和门窗槅扇等构件上均雕刻与彩绘有祥龙彩凤、花鸟虫草、狮子瑞兽的图案,刻绘精湛,造型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是海南省现存较完整、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大型古建筑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礼魁坊
王佐(1428-1512年),字汝学,临高县新化乡蚕村都透滩村人 。因其家乡多刺桐,又称为王桐为,明代海南著名诗人 。
王佐与“礼魁坊”王佐出身于书香门第,先祖王良先是南宋举人,是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胡铨的得意门生 。七岁时世袭抚黎士舍官的父亲王原恺去世,来至名门望族的母亲唐朝选带王佐回娘家琼山攀丹村拜曾任监察御史的叔祖唐舟及丘浚为师,经过名师指点,王佐获得了很大的教益,为他今后的文学成就打下了基础 。王佐在正统十二年(1447年),20岁时参加乡试得中礼经魁(即举人第一名),并于次年赴京参加会试,但不幸落第,便留在京师太学国子监读书 。王佐在太学呆了19 年,始终没有考取进士 。尽管如此,王佐的才华是得到朝廷认可的 。为了表彰这位才华横溢的国子生,景泰六年(1455),皇帝亲自命令监察御史彭烈、广东按察司检事陈廉会同琼州府通判米盈、临高知县杨护等官员,到透滩村为王佐建竖“礼魁坊”,以激励后学 。
先贤祠里祭祀的王佐,是临高以及海南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似的人物 。
【临高县特色美食小吃,临高县美食】王佐、丘浚、海瑞、张岳崧等四位明清时期海南历史名人分别被人们称之为吟绝、著绝、忠绝、书绝,合称“海南四绝” 。“四大才子”中王佐尤以诗词创作见长,被称为“吟绝”,著有《鸡肋集》、《经籍目略》、《琼台外纪》等书 。其中《鸡肋集》最为著名,流传至今 。但是王佐对海南最大的贡献是作为海南本土文人创作了第一部地方史志《琼台外纪》,可谓是海南地方志的先行者 。王佐在诗词里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情怀,一直被人们称道,有“为官人称明仁司马,作诗堪比唐宋大家”之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