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池是怎么形成的_五彩池怎么形成的原因

五彩池是怎么形成的1

五彩池是怎么形成的_五彩池怎么形成的原因

文章插图
黄龙沟四周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和地表水不断流淌下来,渗入冰碛物中,在松散的石灰岩下部形成浅层潜流,并在流动过程中溶解了大量石灰岩的碳酸钙物质 。随后,饱含碳酸钙质的潜水出露地表,形成无数小溪散流而下 。这时因水温升高或压力降低,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使溶解于水中的碳酸钙又结晶析出,淀积于植物的根茎、倒木或落地枯枝上,形成了碳酸钙围堤 。
钙华局部退化,黄龙变“黑龙”?黄龙景区“变黑”原因已找到2部分钙华池干涸变黑 寇敏芳 摄
四川在线采访人员 寇敏芳
世界自然遗产黄龙,因颜色和形状而得名 。黄龙景区以钙华沉积景观和水体景观资源为主体,叠加雪山、森林、峡谷等,构成壮观的高原世界奇观 。金灿灿的钙华从五彩池层层叠叠数千米逶迤至山下,宛如一条飞腾而下的黄色巨龙 。
乳黄色是黄龙钙华的“保护色”,但近年来黄龙却出现了水量减少、钙华景观局部退化等现象,部分钙华池干涸变黑,如不加以科学保护,黄龙恐变“黑龙” 。
(资料图:黄龙景区)
(资料图:黄龙景区)
近日,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传来好消息,通过2年的调查研究,由省地矿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负责实施的水循环特征及景观保育技术研究项目组找出了黄龙“黑化”的原因 。这是黄龙景区首次系统开展水循环研究,将为景观保育提供依据 。
#SplitPageHere#
部分钙华池干涸变黑 寇敏芳 摄
寻找原因:
水涵养减少导致钙华“黑化”
11月初的黄龙,白雪皑皑,深浅不一的钙华彩池像梯田一样层层叠叠,好似童话世界 。五彩池是黄龙的核心景观之一,位于景区的高点,海拔超过3500米,游客喘着大气攀爬至此,总会忍不住发出一声惊叹:“哇,好美!”
在黄龙管理局资源保护与科研处处长彭启轩看来,美丽的背后却充满了隐忧 。在景区工作10年,他能清楚感受到黄龙在变“黑” 。“从航拍的照片看得更明显,五彩池大部分是浅蓝色的,但是东侧彩池群变成灰黑色,好像被咬掉了一块 。”
对于钙华来说,乳黄色是生命力的象征,钙华源水的化学沉积形成钙华池、钙华滩地等景观,水体填覆其中,钙华彩池由此而成 。一旦失水,先是变黑,接着就会沙化,表面被杂草、苔藓、树木覆盖,逐渐消失 。
【五彩池是怎么形成的_五彩池怎么形成的原因】黄龙钙华变黑退化并非近两年才有的现象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科技工作者就对黄龙进行过科学的调查和研究,在黄龙沟两侧发现了早期形成现已退化的钙华彩池群 。
“水是钙华景观的核心涵养源 。”项目组负责人、省地矿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副总工程师孙东说,快速流动的钙华水流在有迴流、绕流处析出结晶,形成钙华边石坝、滩流、瀑布等各类景观 。一旦水流覆盖的面积收缩,钙华体就会失去水体的滋养而逐渐降低景观价值 。
要搞清楚钙华退化的原因,必须系统了解景区的水循环系统 。虽然研究成果众多,但还有很多问题了解不够深入清楚,如水循环系统结构对钙华彩池的水量影响究竟有多大、核心景区内水均衡状况如何、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核心景区水文地质结构情况、水漏失位置及漏失方式、地表水进入地下后的流动状态等 。
“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钙华水体的沉积能力及起源,我们这次是针对包括地下水在内整个水循环系统,搞清楚驱动黄龙钙华景观发育的总水量、不同地段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分量,究竟哪部分水对黄龙景观的发育做出了积极贡献 。”孙东说,黄龙景区水循环系统是一个多要素协同作用的复杂系统,而且就物理结构本身,也是处在不断演化中,研究难度较大 。
#SplitPageHere#
杨建 摄
开展研究:
植被太好导致地表水漏失
2018年5月,黄龙国家级地质公园水循环特征及景观保育技术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地矿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高级工程师刘馨泽来到黄龙,作为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他在山里一住就是半年,踏遍了黄龙景区的每一寸土地,确保每个监测设备的安装无误 。
黄龙景区从沟口向上游主要的自然景点共有16处,研究团队共设置了7 个水循环监测断面共计30处监测站,并且首次设置了地下水监测站,形成覆盖全域的降水、地下水、地表水的一体化长期动态监测网 。项目组每月需要采集数据3次,监测水位、水量、水质变化,试图找出水循环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