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末很多历史事件之中,当时最引人关注,而现在不为人所知的就是“放垦蒙地”事件 。
有一个历史问题提得很好,为什么放垦蒙地会引起冲突仇杀,而“闯关东”却没引起对汉人的仇杀?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放垦蒙地”是什么?这个政令最早下达于光绪年间 。
清朝末年清朝政府大规模开放招垦,也叫“移民实边”,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 。清政府推行这个政策是光绪二十七年,国家下达的政策时有好几个称呼“丈放”、“蒙垦”、“垦放”,后来又出现“蒙荒”、“放荒”等字眼,后来又表述成“放垦蒙地” 。
“蒙地”是属于蒙旗的所有土地,它不同于东北的“官地”,也不属于八旗“旗地”,也不属于内地地主的土地,后期很多报刊杂志上出现“移民实边”的字眼,尤其是清朝末年,清政府经历八国联军侵华后,就将“移民实边”当做一个口号挂嘴边,但实际没采取任何保护汉人的措施 。
“今欲经营蒙古…必以殖民为入手,而殖民尤以垦荒为始基 。”
那么我们可以给这次“放垦蒙地”事件下一个定义,即在清末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将内地的汉人大批迁入人口稀疏的边疆地区,目的是抵御帝国主义侵略 。
【此人下了一道政令,百年后汉人越来越富,满人旗人却沿街乞讨】清政府“放垦蒙地”的主要动机确实是“移民实边”,加强边防,防止俄日侵略 。
我们都知道俄国是什么货色,不动声色地侵吞了很多我们的领土,如果很多汉人去边疆居住、垦殖,俄国自然没理由占据那里,当时这是清政府的思路,不代表正确 。
蒙古抗垦既然是出于保护国家的目的,为何会引起仇杀,让汉人当炮灰不好吗?
当然不好,因为蒙古不想饿死 。
清政府花样措辞的官方文章里,掩饰着一个见不得人的动机——钱 。
蒙古是靠放牧生活的,他们需要地里长草而不是长庄稼,可蒙古所掌握的地盘沙化太严重,开垦破坏草场,如果粮食绝收了,汉人还可以去别的地方,蒙古人只能饿死,所以蒙古要求“退耕还草” 。
清政府是不会管的,他们这么做本来就是为了增加国库收益,汉人去开垦,那就得收税,蒙古贵族开垦的土地没纳入税收机制,所以就迁入汉人去抢地、抢钱 。
这件事开始是由个别蒙古贵族引起的,他们占有的土地多,就让汉人在他们划定的地方耕种,他们赚一些“外快”,后来这样做的蒙古贵族越来越多,国家发现了发财的好机会,于是让蒙古贵族大量“放垦”,纳入国家税收,蒙古贵族当然不愿意 。
那些没有太多地的牧民更不愿意,因为这等于让他们去死,他们能愿意吗?
“闯关东”又不同,东北地广人稀,生存资源多,所以才会有很多人从地少人多的山东,进入东北寻找生存机会 。
东三省的气候条件比蒙古要好得多,适合垦荒,而且满人是渔猎的,不是放牧的,对他们而言有人帮忙耕地收粮食还是件好事,反正收粮的时候他们人少,他们也忙不过来 。
既然大家有共同的利益,那为啥还要打斗呢?
何况汉人移民到东北那才是“移民实边”,可以抵御俄国入侵,有汉人当肉盾守住东北的风水宝地,让满人有个退路,满人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从清朝入关,皇帝坐上龙椅的第一天,他们就一直视东北为退路,他们心里对长期统治中原没信心,总想着大不了退回老家去 。
如果清末换成汉人皇帝当政,换成汉武帝,割地的事绝对不可能答应,会跟他们死拼,因为中原是汉人的老家 。而满清就不同,他们一直认为东北才是他们老家,所以中原怎么割地赔款,他们并不真心在乎,大不了回老家好了 。
- 美国出现一道明朝的圣旨,专家苦笑不说话
- 此人本该被斩首,灵机一动写下一首诗,得以无罪释放
- 此人曾帮助康熙铲除鳌拜,最终被活活饿死
- 此人是三国猛将,后世人评价八个字
- 孟古哲哲为努尔哈赤生下了她唯一的孩子皇太极!死后追封成了清朝第一位太后
- 此人是秦朝最强将领,如果他没死,秦朝不会灭,项羽绝对打不进来
- 康熙8岁对此人说,等我亲政必杀你,但最后康熙没有杀反而重用!
- 煮鸡蛋怎么做成爱心状 煮鸡蛋怎么做成一道菜
- 此人因造反失败,负气伸腿绊倒皇帝侄子,被侄子活活烤死!
- 主将被敌军抓住,此人身为副将却见死不救,时候竟被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