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哪个朝代的人 杨玉环是哪个朝代的人呢( 三 )


当然,关于杨贵妃的出生地,以上的可能只是一种推论,却没有实据,很难让人信服 。那么,照以上所说,杨贵妃出生地既未在四川,《辞海》里只说山西永济人,但山西永济县却没有可佐证的实据和实证 。那么,我们就有些怀疑前面谈到《辞海》里关于杨贵妃“唐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会不会是笔误 。古时人们习惯把祖籍称为自己的家乡和出生地,是远祖还是近祖让人难以搞清,以笔者之见,应在唐蒲州永乐前加“祖籍”二字才合乎实证情理 。既然杨玉环的祖籍在山西永济,那么杨玉环出生地不在四川和山西永济,难道她的出生地在陕西宝鸡扶风吗?
杨玉环姓氏和岁月悠悠杨族籍
要弄清楚杨玉环家在何处,出生在哪里,首先必须追溯杨姓来历和杨家家族史,关于杨贵妃在扶风的传说,实证实物,笔者2009年在县武装部编撰《扶风县军事志》一书时,曾因搜集资料三次去过被扶风人传说中的杨贵妃故地,也对杨姓的族史和居住地做过考究 。前不久又与曾在扶风县文化文物局当过局长现已退休十多年的李一平老先生做过商讨 。李先生对扶风县的文化和历史造诣较深,退休后一直在对杨贵妃的身世做调研,也对杨姓做过考究 。考杨姓来源,始于西周 。周成王姬诵未称帝前,与其弟姬虞玩耍,用“桐叶剪圭”(圭为玉制,上圆下方,长条形,常作为帝王分封的文书,这里指以桐树叶剪成圭形代替分封文书)封弟叔虞(因为虞为周武王最小的儿子,按伯、仲、叔排序,故称叔虞),后来成王十三岁称帝,周公辅政,平息了唐国(今山西翼城西)之乱,史佚便以天子口内无戏言为由,使成王封弟叔虞于唐,时称唐叔 。唐就是后来的晋国 。此后叔虞又将自己的次子姬杼(音读祝)封于杨国(今山西洪洞县西南),其后裔即以国为姓,杨族从此而始 。到战国末,子孙杨章迁华阴,繁衍生息,至秦、两汉杨族已成为弘农(今河南灵宝市,古为弘农郡,辖今陕西华阴县)望族,子孙散居于弘农、陕西华阴、宝鸡扶风等地,以弘农最集中,故杨姓的堂号便称弘农 。这也就是在扶风法门镇的杨珣碑上太子李享题额称《弘农先贤积庆之碑》的来由 。这里我们可以清楚了,古时今陕西华阴县归河南管辖,人们传说她是河南人和陕西华阴县人那是可以理解的 。
杨姓有这样的高贵血统,历代做官的也就较多 。到了杨隋王朝,杨珣、杨玄琰的祖父杨汪做了隋的国子祭酒吏部尚书,封戴国公 。唐灭隋,杨汪被唐所杀,给了杨汪一族很大的打击,子孙大多逃亡 。到了唐朝中叶,因为杨国忠的祖父志谦做了青城令(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县),杨国忠、杨玉环的父亲均南迁巴蜀,杨玄琰做了一个蜀州司户的小官 。杨珣后来做了元武县令,所以碑便笼统地说杨珣为弘农华阴人;《唐书》杨国忠传则说杨为蒲州永乐人 。二者都没有错,杨族的分支不仅在华阴居住,山西也有根基(祖籍) 。问题是唐灭隋后杨玄琰、杨珣(为同祖兄弟)究竟跑了哪里?又从什么地方迁往四川?杨玉环又出生在什么地方?史书并没有确切记载,这些就成了历史之谜,只能让后人论证破解了 。
关于杨贵妃出生地的佐证 。无独有偶,史籍在记述杨氏一支曾与弘农同时居扶风的事实时 。我们了解到在扶风县民间却流传着杨玉环生于扶风的传说 。传说颇有诗意:“杨贵妃,笑雪黑 。生扶风,死马嵬 。”另一传说更为具体:“瓦家沟出了个杨贵妃,三年桃李无颜色(不开花) 。”据县文化局退休的李一平局长讲,这些传说世代相传,很难说始于何时 。看来杨贵妃生于扶风并非空穴来风 。我们又根据李一平的介绍查阅了《扶风县地名志》一书,在野河村民委员会瓦家沟下就记述着杨家坪一节,其中说:“户数、人数、耕地和森林计于瓦家沟内 。俗传系杨贵妃出生地,以杨姓人居多而得名 。”
(杨珣碑)
扶风杨珣墓说法有种种
从扶风县城新区一直沿汤法高速公路向北行走,到了法乾公路起点处再向东100米过了美阳大桥一直北上约2公里,你就可以看到杨珣的道碑 。李一平先生说:关于杨珣墓,按碑文的记载,杨珣与夫人张氏合葬于岐阳之安平山,已经很够清楚了 。只是随着历史的衍进,地貌更改,山川易名,行政区域变化,于是便产生了分岐,因此就有了三种说法 。
一种说法是以清乾隆时的陕西巡抚毕沅为代表,他在杨珣碑处竖了一块亲笔书写的《唐武部尚书杨珣之墓》的小石碑,因此误导了许多游人(清 · 嘉庆《扶风县志》也作如是说) 。毕沅颇好博雅,陕西的古迹几乎都有他书写的小石碑作记 。但他在这里犯了一个小疏忽的错误,把杨珣碑误做墓碑 。实际上从李隆基立碑的时间、环境、地点及动机,联系碑文推断,应该是道碑,也就是今人所说的路碑或德政碑,竖立在这古驿道旁,是为了让其家乡更多的人看见它,从而昭彰杨珣的功德 。所以毕沅一说根本不足为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