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架空故事( 三 )


第四次远航中 , 船队由占城经历爪哇 , 到达锡兰 , 然后分为两路 。一路开往古里 , 然后直航阿拉伯世界的忽鲁谟斯国(今伊朗波斯湾口阿马斯港南) 。一路从锡兰的别罗里出发 , 经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 , 西行横渡印度洋 , 到达非洲东岸 , 依次访问了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 , 受到热烈欢迎 。麻林国王派使臣 , 携带珍贵的礼物“麒麟” , 随船队回访中国 。公元1415年8月 , 使臣和麒麟抵达南京 , 12月到达北京 。
麒麟就是长颈鹿 , 我们今天在各大城市的动物园里都可以看到它 , 但在古代中国见到它是很不容易的 。在我国古人的观念中 , 麒麟是一种瑞兽 , 是吉祥的象征 , 它的出现 , 是太平盛世的标志 , 所以永乐帝和满朝的文武大臣见了它都很高兴 , 为它的到来举行了隆重的典礼 。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5月 , 正当郑和进行第六次下西洋的时候 , 北京皇宫的三大殿发生火灾 , 变成一片废墟 。按照我国古代迷信的说法 , 这是上天对皇帝在政治中犯的各种过错的惩罚 。为了挽回天意 , 皇帝就必须听取臣下的批评意见 , 检查政治的过失 , 所以永乐帝“诏求真言” 。翰林院侍读李时勉、侍讲邹缉上奏指出下西洋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 建议停止 。永乐帝虽然心里不高兴 , 但是为了顺应天意 , 挽回皇家威严 , 也只好勉强同意 , 下令暂停下西洋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归来后 , 在永乐年间就没有再领船队下西洋了 。
永乐帝死后 , 大臣们坚决主张“罢西洋取宝船” , 列入新皇帝登基的赦诏中 。这样 , 第七次下西洋的计划就此搁浅了 。
到公元1430年 , “外番贡使多不至” , 永乐帝的孙子宣德帝很不高兴 , 于是再次让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 传达明朝政府发展与各国友好往来的美好愿望 。
这次下西洋经历了半年多的准备 。公元1431年1月 , 船队驶离南京的龙湾 , 沿长江顺流而下 , 15天后到达刘家港 。船队在这里停泊了一段时间 , 专程上岸到天妃宫 , 给天妃娘娘进香 , 并立碑刻文 , 感谢天妃娘娘的护佑恩德 , 兼记前几次出使西洋的大致过程 。3月 , 船队到达长乐港 , 趁等候信风的空闲时间 , 郑和重修了长乐天妃宫 , 并在宫宇的左侧新建三清宝殿 , 塑造圣像 , 设置钟鼓礼器 , 并铸造一口重154斤的铜钟 , 又树立《天妃灵应之记碑》 , 感谢天妃娘娘保佑下西洋的人平安归来 。
公元1432年1月 , 船队离开长乐港 , 出五虎门 , 开始了漫长的波涛旅程 。这是郑和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出使西洋 。这次远航 , 是在中断了8年之后 , 才又再次举行的 , 归来之后就销声匿迹 , 不复再行 。所以 , 我们说这一次是郑和整个下西洋壮举的尾声 。
这次下西洋 , 一共经历了21个国家和地区 , 船队的规模仅小于第一次 , 而经历的国家之多 , 航程之远 , 则是创纪录的 。
郑和船队到达锡兰后 , 分为二支 。一支向西横渡印度洋 , 访问非洲东岸各国 , 郑和则率大队到古里 。在古里 , 船队又分为三支 。一支前往红海 , 访问天方(今沙特阿拉伯) , 一支访问阿拉伯半岛南部的祖法儿、阿丹和剌撒(今也门萨那) , 郑和本人率领一支般队直航忽鲁谟斯 。
宣德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公元1433年1月17日) , 郑和船队到达忽鲁谟斯 , 3月19日返航 , 31日到达古里 , 船队在这里全部会齐 。就在船队会齐 , 准备返回祖国的时候 ,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 , 积劳成疾 , 不幸以身殉职 , 享年63岁 。4月9日 , 船队载着郑和的遗体 , 驶上返回祖国的航途 。8月 , 抵达南京 , 将郑和安葬在中华门外的牛首山下 。
伟人故去 , 但郑和不畏艰苦、勇者无惧、一往无前的精神 , 永远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