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有情天亦老下一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意思


天若有情天亦老下一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意思

文章插图
天若有情天亦老下一句1天若有情天亦老下一句为人间正道是沧桑 。
全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 , 百万雄师过大江 。
虎踞龙盘今胜昔 , 天翻地覆慨而慷 。
宜将剩勇追穷寇 , 不可沽名学霸王 。
天若有情天亦老 , 人间正道是沧桑 。
译文:
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 , 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 , 直攻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南京城 。
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 , 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 。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 , 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 。
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 , 痛追残敌 , 解放全中国 。不可学那贪图虚名 , 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 。
自然界如果有知 , 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 。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 ,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
赏析:
上面四句是历史纪实 , 着重叙述 , 写得有声有色 , 气势雄壮 , 凝聚着赞美歌颂的深情 。后面四句是议论说理 , 但不是概念的理论 , 而是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语言来表达 。
这首诗风格豪放 , 笔意雄奇 , 在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一是叙事与议论、诗情与哲理的完美结合 , 是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与诗人的多方智慧相结合的艺术结晶;二是典故运用生动贴切、深刻到位 , 是历史典故和现实斗争结合得恰到好处 。全诗运用了七个典故 , 这首诗也是***诗词中运用典故最为绵密的诗作之一 。
李贺写了“天若有情天亦老” , 整个盛唐无人对上 , 宋朝才出现下句2相信大家在影视剧中也听过这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名言 , 而李贺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后 , 整个盛唐无人接上 , 直至宋朝才出现下句 。
说起唐朝可以说是我们最为自豪的朝代 , 在那个时候万国臣服 , 文化经济昌盛 , 被称作大唐 。唐朝因为经济的崛起 , 使得人们不用担心温饱问题 , 所以人们的文化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 有很多有名的文人墨客、诗词大家都是出自这个朝代 。
例如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 还有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 , 晚唐的李商隐、杜牧 。还有诗鬼李贺也为后世留下了千古名句 , “天若有情天亦老” , 可惜的是当时唐朝竟没有人能对上 , 宋朝才有人能接上 , 可惜接上的时刻李贺是听不到了 。
一、 诗人李贺
在中晚唐的诗人中 , 李贺无疑是突出的一个 , 天资聪慧 , 七岁便能作诗 , 很多文章巨公的重视 。十五岁就已经名满京华了 , 但在李贺短暂的二十七年的生命中 , 却是尤为坎坷 。
李贺是一位浪漫主义的诗人 , 他的诗词想象十分丰富 , 创意无限 , 但是他的诗大部分都是慨叹生不逢时 , 怀才不遇和对残酷现实的感叹 , 有着抑郁悲愤的感觉 。
李贺年轻时的辉煌 , 使他自命不凡 , 自命清高 。自恃孤傲的贵族性格 , 加上当时上承安史之乱的浩劫 , 唐朝各种矛盾的加剧深化 。各地战乱不止 , 朝廷背景气氛的沉闷 , 使得兴盛繁荣的唐朝逐渐走向衰弱 。
由于这些种种原因 , 他的心里所思与现实格格不入 , 让李贺陷入痛苦中无法挣脱 , 所以他只有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创作中去 。李贺用全部的精力筑起自己理想中的殿堂 , 但是依旧掩盖不了凄苦的感伤的情感世界 。
在李贺的人格成长中 , 他是自大和自卑的矛盾体 , 虽然他一直都在求得平衡 , 但始终没有做到 。他病态的心理在他的作品中也体现淋漓尽致 , 这段时间的作品充满了失望、伤感、愤怒和凄凉 。加上他原本孤傲风流的性格和体弱多病外表奇丑的反差 , 让他的精神逐渐变得消极 。后面加上之后妻子去世一病不起 , 不久也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