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上将赵云一生无败绩刘备为何不重用他?

《三国演义》中将星云集,其中既有如吕布、关羽、张飞一类斩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猛将,又有如周瑜、张辽一类智勇双全的智将 。但如果说到文武双全的将领,赵云算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 。赵云的远见卓识在小说中独树一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刘备进军益州后,经过与刘璋之间数年征战,最终成功夺取益州 。胜利之后,刘备打算“将成都有名田宅,分赐诸官”(见第六十五回) 。这时,赵云提出了反对意见 。赵云认为:“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 。”
网络配图
这个故事出自《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不过性质比小说介绍的要严重很多 。刘备围攻成都时,曾与部下约定,拿下成都后任由部下获取成都府库中的财物 。结果在成都城破之后,众将士纷纷冲向府库哄抢财物,对成都城进行了疯狂洗劫,对成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消极影响 。有人还向刘备提出了一个荒唐的建议,请求刘备将成都城中的房舍和城外的庄园、桑田都分赐将领 。这个建议一旦实施,势必造成成都乃至益州地区更大混乱,极有可能激发民变 。这时,赵云对这个荒唐的建议提出严厉批评 。赵云对刘备说:“
当初汉朝的名将霍去病因为匈奴未灭而说过何以为家的豪言壮语,没有去置办自己的家业 。今天我们所面对的敌人比起当年的匈奴来可谓更加的强大、危险,我们岂能现在就去追求个人的安逸呢?只有等到天下平定之时,大家各返家乡,归耕天地,那才是合适的时机 。如今益州刚刚遭受战火之灾,百姓们流离失所,生活困难,应该把这些人的田产住宅都归还他们,想方设法让他们安居复业,以后再征调劳役和赋税,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
网络配图
赵云这个意见意图明显,提醒沉醉于胜利喜悦中的刘备,想要结束目前混乱的局势,必须处理好与当地百姓的关系,一味掠夺无法维持刘备集团在益州地区的长久统治 。在赵云的提醒下,刘备采用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稳定益州的社会及经济秩序 。赵云的政治远见得到了一个极佳体现 。刘备称帝之后,降旨起兵讨伐东吴,为二弟关羽、三弟张飞报仇 。刘备表示:“朕自桃园与关、张结义,誓同生死 。不幸二弟云长,被东吴孙权所害;若不报仇,是负盟也 。朕欲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生擒逆贼,以雪此恨 。”(见第八十回)这时候又是赵云第一个站出来劝阻刘备,与刘备进行了一番辩论:
赵云谏曰:“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 。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 。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 。愿陛下察之 。”先主曰:“孙权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马忠皆有切齿之仇:啖其肉而灭其族,方雪朕恨!卿何阻耶?”云曰:“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 。愿以天下为重 。”先主答曰:“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遂不听赵云之谏,下令起兵伐吴(见第八十一回) 。这个故事同样出自《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只不过史料中赵云的劝阻更加直接 。赵云说:“目前的国贼是曹操而不是孙权,我们应该先去讨伐曹魏,如果曹魏被我们消灭,东吴自然也就臣服了 。如今曹操已经毙命,曹丕公然篡汉自立,成为天下公敌 。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发动讨伐曹魏的战争 。先攻占关中、占据渭水、黄河的上游,然后顺流而下对曹魏发动总攻 。如果是这样的话,曹魏占领区的义士和百姓们都会自告奋勇的来响应陛下,消灭曹魏也似指日可待的 。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该放弃讨伐曹魏而去东征孙权 。而且与孙权的战事一旦展开,也不容易很快分出个胜负,这不是一个明智的决策 。”无论是从小说还是历史中,赵云的这番话都是非常富有远见的 。他不但将天下大势做了一个客观冷静的分析,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显示出赵云不同凡响的政治头脑 。如果赵云的意见能够得到刘备采纳的话,三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不会出现后来的局面,刘备集团的力量也不会在与孙权决战中出现重大消耗,导致蜀汉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