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和意义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1

重阳节的来历和意义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文章插图
来历:【重阳节的来历和意义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重阳节 , 起源于战国时代 , 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 。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 , 阴代表黑暗 , 阳则代表光明、动 。奇数为阳 , 偶数为阴 。九是奇数 , 因此属阳 , 九月初九 , 明逢九 , 二阳相重 , 故称”重阳” 。
重阳节风俗:1、登山秋游
重阳节登山秋游的风俗历史悠久 , 古代民间就有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 , 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 。
2、敬老
重阳节又称敬老节 , 因此 , 这一天人们要敬老 , 敬老可以体现在对父母的孝顺 , 也可以体现在祭祖、祭祀上 。
3、赏菊
重阳节时 , 正是菊花开的时候 , 因此 , 在很多地区都有重阳节赏菊的习俗 , 重阳节除了赏菊外 , 还可以购买一些菊花送给长辈 , 表示心意 。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2重阳节 , 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 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传承至今 , 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 。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
一、重阳节介绍
1.重阳节 , 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 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 , “九九”两阳数相重 , 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 , 故又称为“重九” 。九九归真 , 一元肇始 , 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
2.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 , 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 , 有长久长寿的含义 , 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2006年5月20日 , 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二、名称由来
1.“重阳”之名称由来 , 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 。在《易经》中 , 把“六”定为阴数 , 把“九”定为阳数 , 又为“极数” , 指天之高为“九重” 。九月初九 , 日与月皆逢九 , 是谓“两九相重” , 故曰“重九” , 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 , 故谓之“重阳” 。
2.重阳节的源头 , 可追溯到上古时期 。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 。关于重阳习俗活动有现存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九月)命家宰 , 农事备收 , 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 , 祗敬必饬 。是日也 , 大飨帝 , 尝牺牲 , 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 , 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
重阳节的习俗有:晒秋 , 放纸鸢 , 登高 , 吃重阳糕 , 祭祖 , 赏菊 , 饮菊花酒 , 佩茱萸 , 吃羊肉面 , 归宁父母等 。
三、重阳节习俗
1.晒秋 。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 , 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 , 在山区的村民 , 由于地势复杂 , 村庄平地极少 , 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 , 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 , 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 , 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
2.放纸鸢
“九月九 , 是重阳;放纸鸢 , 线爱长” 。纸鸢就是我们所说的风筝 , 广东、福建等地一直保留着重阳放风筝的习俗 。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 。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
3.登高
(1)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 , 即是登高 。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所到之处 , 没有划一的规定 , 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