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非必要不核酸”一边大排长队,核酸暴利如何终结?( 二 )


天眼查显示,2020年1月1日至今,超过24500家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医学检验”的公司注册成立 。从地区分布看,广东地区相关企业超过3000家,山东、江西、北京、江苏等地相关企业在2000家左右 。
【一边“非必要不核酸”一边大排长队,核酸暴利如何终结?】与入局者数量持续增加相反,核酸检测标价在不断探底 。2020年6月,北京公布“京津冀新冠病毒相关检测试剂联合采购挂网成交结果”,11个核酸检测试剂产品挂网成交,最低为12元 。2021年9月,京津冀鲁联盟集采,纳入22种核酸检测试剂盒,最低供货价已降到5.38元 。今年7月,天津下调公立医疗机构单人单检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政府指导价,单人单检价格降至不高于每人份16元,多人混检价格统一不高于每人份3元 。
从消费端看,实际支付的检测价格也在同步下降 。单人单检价格从200元到180元、60元、38元 。为配合大规模筛查和常态化检测工作,到今年6月,湖南省单人单检最高限价统一调整为每人次16元,多人混检最高限价统一为每人次4元,对于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筛查、常态化检测,多人混检按照不高于每人次3.5元的标准计费 。最高定价包括了全部试剂耗材、配送、检测、采样员人力等全程成本 。
独立机构核酸检测的定价、成本、利润均在下降 。
“检测机构增多的趋势到今年上半年基本停止了,市场在向头部集中,小企业很快会被淘汰 。”张洪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很多人只看到了早入局者前两年营收翻倍,看到全国核酸检测千百亿量级的市场,真正加入后才发现骑虎难下,没有足够的市场规模和资金底子,很难撑到回款那一天 。
今年前三季度,多家核酸检测相关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比例明显提升 。兰卫医学、凯普医学、达安基因、迪安诊断、金域医学、谱尼测试等企业的应收账款分别同比增长196.77%、146.32%、84.18%、76.65%、65.67%、27.16% 。以迪安诊断为例,三季度营收156亿元,应收账款高达108亿元,占比69% 。
业内竞争从未停止 。不久前,体外诊断龙头上市公司达安基因内部的一份《试剂调价通知函》流出,据统计,此次大幅降价的实际产品多达53个,48个试剂产品的价格下调至20元及以下,其中10元与15元的产品占比超过95%,价格在20元以上的则仅有5个 。
“达安基因这次调价击穿了核酸检测产品的价格体系,整个分子检测行业会面临一次洗牌,规模小的企业会被挤掉 。”一位IVD领域投资人说,包括新冠检测在内,分子检测市场会进一步向龙头集中 。
核酸相关企业IPO是“发国难财”?
从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到今年实行常态化核酸检测前,中国已经完成约115亿人次的核酸检测 。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在央视新闻采访时介绍说,截至2022年4月16日,全国有1.31万家医疗卫生机构具备检测能力,检测能力达到5165万管/天 。
核酸检测仍是判断新冠病毒感染的金标准 。在过去半年多,部分地区未在时限内完成常态化核酸检测的人员,将被赋“黄码”,“红码”,被限制出行 。如西安、郑州、天津等大城市,可在1天内完成约1200万人口的核酸检测 。
半年多的常态化检测后,全国核酸检测数量早就不止115亿人次 。据全国体外诊断网统计,截至今年10月,国家药监局已批准41个新冠核酸检测试剂上市 。共同支撑起庞大检测数量的,还有30多家生产企业和数百家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 。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目前“新冠检测”相关上市企业共有109家,这些企业2021年全年的净利润总和为740.98亿元,今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
很多公司被新冠疫情改写了命运 。原本售卖血压计、血糖仪系列产品的九安医疗,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1倍,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19.2倍 。据该公司公告显示,业绩高增主要源于新冠试剂盒销售大幅增加所致 。九安医疗旗下iHealth试剂盒于2021年11月8日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应急使用授权(EUA),可在美国和认可美国EUA的国家或地区销售 。
事实上,营收增速最快的几家企业,大多不是核酸检测服务机构,而是试剂及仪器的研发生产企业,且大部分市场在海外 。安旭生物2022三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61.27亿元,同比上升798.35%,据其半年报显示,外销售占比99.25%以上,主要销往北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发达国家 。
提供核酸检测服务业务的多家公司营收数据紧随其后 。明德生物、达安基因、凯普生物、硕世生物、兰卫医学、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谱尼测试等上市公司,也保持了至少两位数的营收增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