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度尺是什么尺子-刻度尺是什么尺寸( 三 )


隋唐时期 , 升有大小之分 , 小升仍相当于今天的200毫升左右 , 大升相当于今天的600毫升左右 。
宋代时 , 容积单位与换算关系发生变化 , 将之前1斛10斗的换算关系改为1斛5斗 , 同时在斛之上增加了石这一容量单位 , 1石等于2斛 , 实际上相当于用石取代了原来容量单位中的斛 。
宋代以后 , 容积单位及换算关系没有再发生变化 。
自南北朝以来容量单位量值不断增长 , 至隋、唐已三倍于古 , 斛所盛谷物太重 , 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
此外 , 古史所记斛与石两个单位往往混用 , 宋代改制将十斗为一斛(或称一石) , 改为五斗为一斛 , 十斗(二斛)为一石;并且明确规定“凡岁赋 , 谷以石计”(《宋史·食货志》) 。
秦汉之斛多为圆柱形 。唐宋斛大 , 若仍为圆柱形 , 则上口大而不易平准 , 故改为口狭底广 , “出入之间 , 盈亏不甚相远” 。(《农田余话》卷上:“今之官斛规制 , 起于宋相贾似道 , 前元至元间 , 中丞崔或上言其式 , 口狭底广 , 出入之间盈亏不甚相远 , 遂行于时 , 至今不改” 。)
官斛
这个“斛”字 , 念作hú , 音壶 。
斛 , 是我国旧量器名 , 亦是容量单位 , 一斛本为十斗 , 南宋末改为五斗 。官斛就是官府用的标准量器 。
有个成语“渴尘万斛” , 形容十分想念的意思 。
官斛为古代朝廷发下来的标准量器 , 故曰“官斛” 。斛、斗、升是古代用来计量粮食的量具 。官府向纳户征收田粮、佃户向田主缴纳租米 , 均用斛、斗、升来计量 。一斛为五斗 , 约合现在的70斤左右 。
官斛容量本为十斗 , 南宋末改为五斗 , 直至清代 。陶渊明说的“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 五斗米也就是一斛 。过去漕粮运到京城 , 要检查数量 , 就是用这种官斛来称量 , 叫做“起米过斛” 。
过斛时 , 斛头要用拉长声的腔调报数 , 叫做“唱斛” 。过去在漕运码头上 , 有“唱斛之声相闻 , 米浪之景时见”之说 , 指的就是起米过斛与扬晒漕粮的情景 。
宋代改制使古度量衡益臻完善 。此后元、明、清各代相沿 。
中国古代容积的标准量器
钟 , 古代量器 , 春秋时齐国以十釜为“钟”(标准不一) 。
釜 , 古代量器 , 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 。
鼓 , 古代量器 , 四钧为石 , 四石为鼓 。
升 , 古代量器 , 十合为一升 , 十升为一斗 。
斗、斛 , 古代两种量器 , 十斗曰斛 。
图 商周秦汉的部分度量衡文物——秦量、商鞅方升
量器战国量器战国时最具代表性的量器有:秦商鞅铜方升 , 器壁刻铭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 , 以尺度计算容积 , 堪称为度量衡标准器之鼻祖(见商鞅量) 。
1857年山东胶县灵山卫出土了3件齐国量器 , 即子禾子铜釜、陈纯铜釜、左关铜 。铜釜铭文严格规定了量器的管理制度以及违反者所受的处罚 , 与两件右里铜量相佐证 , 可推知齐国容量单位1升约合205.8毫升,1釜合20580毫升 。
战国时的量器基本已定型 , 大容量的器具如釜(斛)多带双耳(柄) , 升、斗多有单柄 , 便于使用 。
秦量器多为椭圆形带有单柄 , 器壁上都刻、印(戳式印纹)统一度量衡诏书(见秦诏版) , 单位容量为每升合200毫升(见秦量) 。
汉量器以新莽所造标准器为代表 , 流传至今的除新莽嘉量外 , 还有始建国铜斗、铜升、铜龠、铜撮等,每器皆制作精美 , 刻铭详尽 。
东汉量器以大司农颁发的为标准 , 有大司农平斛、铜斗、铜合等 。这类器物上都有一凸出来的方框 , 框内可镶“检封” , 单位量值每升约200毫升 。
明清量器有明成化兵子铜斗 , 容9600毫升;清户部样铁方升 , 容1043毫升 。
特殊小量器
汉代量制在上举的大石小石之外 , 还有一种特殊的小量器 , 如只容1.2毫升的小铜勺等 , 这些量器既非大小量器的几分之一的畸零之数 , 更非所谓汉小石1.2万毫升的万分之一 。典型的1.2毫升的实物是东汉时的二分铜量 , 此器形似小勺 , 长柄 , 柄上刻一分容黍粟六十四枚 。一分是个容量单位 , “十黍为一铢 , 六铢为一分”(陶宏景《别录》) , 一分之量正可容六十黍 。此铜量实为二分之量 , 实测容水1.2毫升 , 容黍128枚(和《别录》所云甚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