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外戚干政,朱元璋想了一个办法,只是苦了公主们

【为防止外戚干政,朱元璋想了一个办法,只是苦了公主们】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现象,就是外戚干政 。
所谓外戚干政,顾名思义,就是皇帝的母族、妻族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把持朝政,导致皇权旁落 。汉朝、唐朝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外戚干政现象,比较激烈的当属汉朝 。东汉末期,外戚王氏把持朝政,最终酿成王莽代汉的恶果 。
或许是因为看到了外戚干政的危害,一些皇帝也采取了偏激的做法 。比如汉武帝刘彻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时,竟然下令自己宠爱的妃子、刘弗陵母亲钩弋夫人自尽,以此杜绝外戚干政的可能性 。这就是所谓的“立子杀母” 。
现在看来,“立子杀母”很残酷,也极不人道 。可在当时,也是无可奈何之举 。所以,自汉武帝以后,不少皇帝在确定继承人时,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个办法 。
有没有比“立子杀母”更温和,又能有效防止外戚干政的办法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回答:有 。
朱元璋是贫苦农民出身,所娶妻子马氏也是一介平民 。朱元璋当皇帝后,先后娶了21个妃嫔,组成后宫 。这些妃嫔中,绝大多数是平民之女,或者跟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后代 。她们没有实力雄厚的家族作为支撑,也就难以对朱元璋的皇权形成威胁 。基于此,朱元璋为他的子女们安排婚事时,也依样画葫芦 。
我们知道,朱元璋妃嫔众多,生育能力又极强,因此一生养育了26个儿子和16个女儿 。儿子和女儿长大后,朱元璋为他们安排婚事时,特别留意不会选取实力雄厚的家族进行联姻,而是与开国功臣、中低级官员甚至平民家庭通婚 。
比如,朱元璋寄以厚望的皇太子朱标,所娶正妃常氏是大将常遇春的女儿,次妃吕氏则是湖广行省照磨吕本的女儿 。照磨是一种类似于会计的官员,正八品 。朱元璋第二个儿子朱樉,正妃王氏是元朝大将王保保的妹妹 。王氏显然无法借助她的家族势力 。次妃邓氏则是大将邓愈的女儿 。
再比如,朱元璋的长女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二女儿宁国公主嫁给梅思祖的次子梅殷 。李善长和梅思祖都是开国功臣 。此外,朱元璋那些金枝玉叶的公主们,大多数嫁给籍籍无名的中下级官员 。
自朱元璋以后,明朝历代皇帝均采取了这个办法,以至于在“后妃不得干政”明确规外定,又规定“本朝公主俱选庶民子貌美者尚之,不许文武大臣子弟干预” 。而且,一个人被选为驸马后,不能做官,只能领俸禄过日子 。其家族成员中的官员,也必须退休回家 。
应该说,这个办法很有效 。终明朝一代,虽有太监作乱,倒也没有出现严重的外戚干政现象 。
然而,这个办法虽然有效,却是以皇子、公主的人生幸福作为代价 。特别是公主们 。她们没有办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听取父辈的安排,嫁给中下级官员或者平民 。从锦衣玉食的皇宫,转到普通人家的宅院,这种巨大的生活环境差异,对公主们来说堪称痛苦的折磨 。
而且,由于皇宫与民间严重脱节,存在巨大的信息差,导致选出的驸马,并不是品行端正、相貌俊朗的如意郎君 。事实上,相当多的民间男子,通过贿赂太监等方式,来诈娶公主 。于是,一些品行恶劣的江湖骗子,竟然成了堂而皇之的驸马爷,“多有人物鄙偎,礼貌粗陋者 。”
这里有一个故事 。明神宗的妹妹永宁公主长大后,由司礼监太监冯保负责选择驸马 。京城一位富家子弟梁邦瑞用大笔金钱贿赂了冯保,顺利成为驸马 。
没想到,梁邦瑞身患痨病,结婚当日就不停流鼻血 。婚后两个月不到,梁邦瑞就被太监、宫女打骂而死 。于是,永宁公主年纪轻轻便守了寡,27岁郁郁而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