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原文拼音 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 《与朱元思书》翻译( 四 )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 解衣欲睡 , 月色入户 ,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怀民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课文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 , 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 , 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 解衣欲睡 , 月色入户 , 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 , 寒意森森 , 正“解衣欲睡”之时 , 月色悄然入户 , 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 , “念”由“行”转化而来 , 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 , 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 , 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 , 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
“遂至承天寺 , 寻张怀民” , 这是作者“念”的结果 , 下笔十分轻淡 , 实则意味深长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 月光下的漫步 , 该是如何一种心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 , “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 ,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语 , 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 , 人生的感慨 , 赏月的欣喜 , 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 , 含蓄深沉 , 精美传神 。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 , 遂至承天寺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 , 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4、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 , 纵横 。盖:原来是
5、月色入户 户:窗户
6、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地
二、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
三、回答以下问题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3、全文分几层 , 请用“/”划分 , 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记事 , 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 , 原因 。第二层写景 , 写了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抒情 , 抒发了对月光 , 竹柏蔬影的感触 。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
5、中心思想是什么?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 , 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 , 并以其中一句为例 , 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①遂至承天__②相与步于中庭__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①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关系亲密 ③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 , 有什么深意?
“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 , 依此解可看出苏轼被贬后失意落寞之情;“闲人”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 , 自此我们又可看出苏轼不以被贬为意 , 仍旧有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
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 。
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被贬的悲凉 , 人生的感慨 , 赏月的欣喜 , 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
1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 , 比作好友 , 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