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为什么走向灭亡只因崇祯两大昏招

说起明末农民起义的大爆发 , 以及屡剿不平 。现代的史料 , 多把原因归结到明末吏治腐败 , 政府财用匮乏 , 以及天灾横行催化内部矛盾上 。而其实 , 明朝农民大起义的越演越烈 , 其实却有两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因素 。
第一个微不足道的因素 , 发生在崇祯元年(1628年)秋天 , 因财政紧张 , 新登基的崇祯皇帝取消了对北部的蒙古部落的赏赐 。一个月之后 , 蒙古草原发生了严重灾害 , 北方各蒙古部落请求明朝援助 , 也被明朝拒绝 。这时期的明朝国库空虚 , 财政花销当然能省则省 , 这次的结果 , 是省下了该年赏赐蒙古部落的白银二十万两 。但这时候花在蒙古部落身上的钱 , 是万万省不得的:皇太极即位早期 , 与之相邻的大部分蒙古部落一直站在明朝一边 , 尤其是“黄金家族”末代可汗林丹汗在位时 , 虽早期曾与明朝发生战争 , 但因为努尔哈赤这个共同敌人的崛起 , 双方很快联合 。
网络配图
明朝从天启年间起就与林丹汗互市 , 赏赐大量白银 。而在崇祯之前大多数与努尔哈赤的战争里 , 蒙古部落都曾出兵助战 。努尔哈赤死后 , 即位的皇太极开始了对蒙古草原的渗透 , 尤其是宁锦之战败北后 , 随即将矛头对准了林丹汗为主的蒙古各部 。到崇祯登基时 , 双方互有胜负 。
本局于辽东一地的明清战争 , 最终演变成战火蔓延整个明朝北方的全面战争 , 大量的人力物力被牵制 。若无此事 , 明朝平定农民起义 , 恐怕会容易的多 。二十万两白银 , 换来了明朝两线作战的困局 , 和北方的战火满天 。
第二个因素 , 却是后人提及较多的 , 崇祯二年(1629年)四月 , 刑部给事中刘懋上奏 , 要求清理驿站 。此意本来没错 , 明朝晚期的驿站 , 早已经机构臃肿 , 且滋生腐败 , 成为国家沉重的财政负担 。刘懋的对策很简单 , 就是裁撤 , 富余的官员罢官 , 多余的驿夫驿卒遣返回乡 。当时的兵部侍郎申用懋深谋远虑 , 认为一次性裁撤风险太大 , 应当以六年为期逐步进行 , 且不能一裁了之 , 对被裁的官员驿夫 , 要发足遣散费用 , 其中精壮的驿卒 , 更可挑选编入各地驻军之中 。这个方法可谓老成谋国 , 但心急的崇祯不听 , 觉得刘懋的建议简单实用 , 然后贯彻实行 。这次明朝效率很高 , 用一年时间遣散八万多驿卒 , 节省白银六十八万两 。其中的一个驿卒 , 就是银川驿站的李自成 。六十八万两白银 , 换来了大明王朝的终结者 。
网络配图
其中发生最早 , 影响最大的 , 是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谷城的王喜胤起义和陕西宜川的王左贵起义 , 这两股势力在当时都各有数万人 , 麾下成员也多“明星阵容” 。比如王喜胤手下的偏将 , 是后来的“闯王”高迎祥 , 大营门口站岗的哨兵 , 其中一个就是后来的“大西皇帝”张献忠 。王左贵麾下的一个士兵 , 就是李自成 。
李自成是在崇祯三年(1630年)投奔农民军的 , 在此之前 , 他却刚与死神擦肩而过 。驿站被裁撤后 , 李自成回到家乡陕西米脂 , 因生活困难 , 欠下了当地士绅艾举人的债务 。官司打到县衙后 , 李自成被官府“批重枷游街示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