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阳明大肠经分布穴位功效 手阳明大肠经分支循行

手阳明大肠经分支循行1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水沟-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
手阳明大肠经分布穴位功效2商阳:在食指桡侧,指甲旁约0.1寸处 。有泻热消肿,开窍醒神之功 。
二间:微握拳,在第2掌指关节前缘桡侧,当赤白肉际处,有散风清热,消肿之功 。
三间:在食指桡侧第二掌骨小头后方凹陷处,有散风解表,清热行气之功 。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有通经活络,清热解表,镇静止痛之功 。
阳溪:在腕背侧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中,有清热散风之功 。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有调和气血,祛风解表,清热利湿之功 。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有祛风通络,宣通鼻窍之功 。
偏历:侧拳,屈肘位于阳溪与曲池连线上,阳溪上3寸,有清热疏肺,通调水道之功 。
温溜:侧拳,屈肘,阳溪穴上5寸 。有清热解毒,调理肠胃之功 。
下廉:侧拳屈肘,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下4寸 。有通腹气,利关节之功 。
上廉:侧拳屈肘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下3寸 。有通腹气,利关节之功 。
手三里:在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曲池下2寸 。有通经活络,祛风解表,调理肠胃之功 。
肘髎:屈肘在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有舒筋利节之功 。
手五里:在曲池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3寸处 。有舒筋止痛,行气散瘀之功 。
臂臑:在曲池与肩髃穴的连线上,曲池穴上7寸处 。有祛风通络,清热明目之功 。
肩髃:在肩峰前下方,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上臂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在前方的凹陷中 。有疏风活络,调和气血,通利关节之功 。
巨骨:在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的凹陷中,有疏经活络,通利关节之功 。
天鼎:扶突与缺盆连线的红点,胸锁乳突肌后缘,有利气化痰,清咽喉,利膈之功 。
扶突:喉结旁开3寸,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有宣利肺气,清咽利膈之功 。
禾髎:在鼻孔外缘直下,与人中穴平齐处 。有祛风开窍之功 。
手阳明大肠经主治疾病3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发热,咳嗽,头痛等;头面五官疾病:如面部痉挛,面瘫,甲状腺肿大,耳鸣,耳聋,鼻窦炎等;大肠功能疾病:如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等;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如手指手背肿痛,肘肩疼痛等 。
手阳明大肠经养生时间4卯时气血流注于大肠经,也就是说,早上5点-7点使大肠经经气最旺的时间 。清晨起床最好在排大便之后锻炼身体,可以用一只手搓另一只手手臂,着重按摩手臂的前缘以及颜面和颈部,以促进大肠经气血循环,也可以打打太极拳,做做养生操,以舒展经络 。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5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内)侧缘(二间,三间)向上,通过第1,2掌骨之间(合谷),进入两经(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部外侧(曲池,肘髎),再沿上臂外侧前缘(手五里,臂臑),上走肩端,沿肩峰前缘,向上交会于颈部(大椎),再向下入缺盆(锁骨上窝部),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6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内)侧缘(二间,三间)向上,通过第1,2掌骨之间(合谷),进入两经(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部外侧(曲池,肘髎),再沿上臂外侧前缘(手五里,臂臑),上走肩端,沿肩峰前缘,向上交会于颈部(大椎),再向下入缺盆(锁骨上窝部),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
手阳明大肠经分支循行7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水沟-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
手阳明大肠经分布穴位功效8商阳:在食指桡侧,指甲旁约0.1寸处 。有泻热消肿,开窍醒神之功 。
二间:微握拳,在第2掌指关节前缘桡侧,当赤白肉际处,有散风清热,消肿之功 。
三间:在食指桡侧第二掌骨小头后方凹陷处,有散风解表,清热行气之功 。